[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防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46947.3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7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谢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莆田市荔城区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B08B5/04;B60L11/18;B60S1/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外壳 底板 散热器 电池包 提手柄 杂物清除机构 新能源汽车 防护装置 螺栓 电池 上盖板 散热 铆合 隔板 隔板表面 扣合方式 热量堆积 散热作用 使用寿命 通过设备 左右两侧 隔板孔 前表面 上表面 下表面 电焊 吸附 杂物 爆炸 运作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防护装置,其结构包括电池外壳(1)、上盖板(2)、散热器(3)、提手柄(4)、电池包(5)、底板(6)、杂物清除机构(7)、隔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2)通过扣合方式设于电池外壳(1)上表面,所述散热器(3)共设有两个且分别设于电池外壳(1)前表面两侧,所述散热器(3)与电池外壳(1)通过螺栓铆合相连接,所述提手柄(4)设于电池外壳(1)左右两侧,所述提手柄(4)与电池外壳(1)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电池包(5)设于电池外壳(1)内部,所述底板(6)设于电池包(5)下表面并通过螺栓铆合相连接,所述杂物清除机构(7)设于隔板(8)下部并通过机关枢纽相连接,所述隔板(8)设于电池包(5)四周围并通过套合相连接;
所述杂物清除机构(7)由动力来源结构(701)、中转结构(702)、底板冷却结构(703)、限位转动结构(704)、主动吸附机构(705)、被动吸附机构(706)、复位结构(707)、机构外壳(708)、分隔板(709)组成,所述动力来源结构(701)与底板(6)电连接,所述中转结构(702)左侧与动力来源结构(701)通过啮合相连接且其右侧与底板冷却结构(703)啮合相连接,所述限位转动结构(704)上部安装于机构外壳(708)内右壁中部且其下部与中转结构(702)通过啮合相连接,所述主动吸附机构(705)与动力来源结构(701)电连接,所述被动吸附机构(706)固定安装于主动吸附机构(705)前表面下部并通过推动相连接,所述被动吸附机构(706)与限位转动结构(704)通过传动相连接,所述复位结构(707)上部与主动吸附机构(705)左下部通过拉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来源结构(701)由驱动电机(7010)、安装架(7011)、电力控制器(7012)、驱动盘(7013)、驱动杆(7014)、一号斜齿轮(7015)组成,所述驱动电机(7010)通过安装架(7011)安装与机构外壳(708)内下部,所述电力控制器(7012)设于驱动电机(7010)前表面并通过螺栓铆合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7010)通过电力控制器(7012)与底板(6)电连接,所述驱动盘(7013)设于驱动电机(7010)右侧表面,所述驱动盘(7013)与驱动电机(7010)通过螺栓铆合相连接,所述驱动杆(7014)设于驱动盘(7013)右侧表面中部,所述驱动杆(7014)与驱动盘(7013)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斜齿轮(7015)设于驱动杆(7014)右端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一号斜齿轮(7015)与中转结构(702)通过啮合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结构(702)由固定支撑架(7020)、中心轴杆(7021)、一号齿轮(7022)、保护盘(7023)组成,所述固定支撑架(7020)设于机构外壳(78)内下壁右侧,所述固定支撑架(7020)与机构外壳(78)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架(7020)上部设有与中心轴杆(7021)直径相同的圆孔,所述中心轴杆(7021)穿过固定支撑架(7020)上端设有的圆孔并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一号齿轮(7022)设于中心轴杆(7021)前端并通过螺旋固定连接,所述一号齿轮(7022)左侧与一号斜齿轮(7015)通过啮合相连接且其右侧与底板冷却结构(703)啮合相连接,所述一号齿轮(7022)上部与限位转动结构(704)通过啮合相连接,所述保护盘(7023)设于中心轴杆(7021)后端并通过电焊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冷却结构(703)由保护套(7030)、旋转杆(7031)、二号斜齿轮(7032)、螺旋桨(7033)、冷却管道(7034)组成,所述保护套(7030)镶嵌于机构外壳(708)右下表面,所述旋转杆(7031)与保护套(7030)通过套合相连接,所述二号斜齿轮(7032)设于旋转杆(7031)左端并通过电焊相连接,所述二号斜齿轮(7032)与一号齿轮(7022)通过啮合相连接,所述螺旋桨(7033)设于旋转杆(7031)右侧并通过电焊环绕相连接,所述冷却管道(7034)设于机构外壳(708)右下表面,所述冷却管道(7034)与机构外壳(708)通过电焊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莆田市荔城区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莆田市荔城区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694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包电池膨胀吸收装置及电池模组
- 下一篇:以氢燃料为动力的便携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