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9801.0 | 申请日: | 201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7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星;张迪;王一博;李文彪;刘浩;蒋超;周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4B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结构 围护结构 接驳器 托底梁 压顶梁 钢筋 底板 微膨胀 侧壁 混凝土 承载能力 从上到下 竖直设置 沉降 隆起 竖向 填充 预埋 施工 | ||
1.一种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地下结构(1)、围护结构(2)、托底梁(3)、压顶梁(4)、钢筋接驳器(5)、微膨胀混凝土(6);
所述地下结构(1)包括底板(11)、顶板(12)和侧壁(13);所述围护结构(2)位于所述侧壁(13)的外侧、从上到下竖直设置;
所述围护结构(2)中预埋有钢筋接驳器(5),所述托底梁(3)和所述压顶梁(4)内的钢筋通过所述钢筋接驳器(5)与所述围护结构连为一体;
所述托底梁(3)顶部与所述地下结构(1)的所述底板(11)之间设有预定下间隙,所述压顶梁(4)底部与地下结构(1)的所述顶板(12)之间设有预定上间隙;
所述预定下间隙和预定上间隙中填充有微膨胀混凝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结构(2)为围护桩或者地下连续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底梁(3)和/或所述压顶梁(4)沿着所述围护结构(2)内周方向上连续设置或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底梁(3)和所述压顶梁(4)内的钢筋包括横向钢筋(8)和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8)通过钢筋接驳器(5)与围护结构(2)中的预埋钢筋(7)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结构(1)的底板(11)下表面、侧壁(13)与所述围护结构(2)之间、顶板(12)上表面设有贯通的防水层。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围护结构(2)的土方开挖,吊装下放围护结构(2)的钢筋网笼,其中钢筋网笼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托底梁(3)和压顶梁(4)的钢筋接驳器(5);
步骤二,为了避免钢筋接驳器(5)预埋位置的偏差所导致的无法施工托底梁(3)或压顶梁(4),将托底梁(3)位置处钢筋接驳器(5)的原始预定标高降低一第一设定标高差,将压顶梁(4)位置处钢筋接驳器(5)的原始预定标高提高一第二设定标高差;
步骤三,浇筑围护结构(2)的混凝土,然后成型及保养维护;
步骤四,在托底梁(3)位置处的钢筋接驳器(5)上外接钢筋,并浇筑施作托底梁(3);
步骤五,在地下结构(1)的原始预定标高处施作主体结构的底板(11)、侧壁(13)、顶板(12);即使施工围护结构(2)时钢筋接驳器(5)的位置发生偏移,步骤二中的第一设定标高差确保在托底梁(3)和地下结构(1)的底板(11)之间具有间隙,在间隙中填充微膨胀混凝土;
步骤六,在压顶梁(4)位置处的钢筋接驳器(5)上外接钢筋,并浇筑施作压顶梁(4);
步骤七,即使施工围护结构(2)时钢筋接驳器(5)的位置发生偏移,步骤二中的第二设定标高差确保在压顶梁(4)和地下结构(1)的顶板(12)之间具有间隙,在间隙中填充微膨胀混凝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钢筋网笼中捆扎有预埋钢筋(7),该预埋钢筋(7)的外端设置所述钢筋接驳器(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和步骤六中,先通过所述钢筋接驳器(5)外接数条横向钢筋(8),在横向钢筋(8)上捆扎数条纵向钢筋,然后浇筑形成托底梁(3)和压顶梁(4)。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在地下结构(1)的底板(11)施工之前还包括底板桩基础的施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围护结构减少地下结构隆沉的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在地下结构(1)的主体结构施工后还包括防水层的施工,即在底板(11)下表面、侧壁(13)与所述围护结构(2)之间、顶板(12)上表面施工贯通的防水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98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