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87560.2 | 申请日: | 201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3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顾勇涛;杨恒;余文俊;马永杰;周勇;魏长春;邵汉兵;刘树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48 | 分类号: | B29C70/48;B29C70/54;B29C3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诚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3 | 代理人: | 郑丽玲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工艺 压缩 纤维 操作过程 产品表面 产品脱模 成型模具 成型周期 模具安装 生产效率 循环作业 复合材料 抽真空 合模 胶液 乱纹 脱模 注胶 模具 成型 注射 重复 | ||
1.一种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模具安装:将成型模具通过面板和底板固定在压机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上;
(2)模具升温:将成型模具的加热油路连接到油温机内,然后向加热油路内通入加热油,使模具升温预热;
(3)放置纤维:通过压机提升面板和底板使得模具的上模仁和下模仁分开,然后在下模仁内放置好纤维,并用纤维压紧装置固定;
(4)合模:通过压机使面板和底板闭合,从而使上模仁和下模仁闭合压紧纤维;
(5)抽真空:开启抽真空系统,使型腔内达到要求的真空度;
(6)注射胶液:通过注射系统向型腔内注射胶液,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和反馈胶液注射压力,进而调整注射压力;
(7)成型:注射胶液后,保压、控温、固化成型;
(8)脱模:先开启防粘膜系统,使成型产品与上模仁脱离,然后开启顶出系统,使成型产品与下模仁脱离,取出;
(10)重复步骤(3)~(9),进行循环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预热的温度为100~2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所述真空度为不低于-0.095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所述固化成型的温度为150~200℃,压力为10~20MPa。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具包括:面板、底板、支撑固定件、模具装置、注射系统、抽真空系统、压力传感器、密封件、顶出系统和防粘膜系统;所述面板和底板分别紧固在压机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上;所述模具装置位于在所述面板和底板之间,包括A板、B板、上模仁和下模仁;所述上模仁安装固定在所述A板上,所述下模仁安装固定在所述B板上,所述A板和B板以所述上模仁和下模仁相对的方向开闭式分布,并形成型腔,其中,所述A板和B板分别通过所述支撑固定件与所述面板和底板固定连接,且A板和B板内均嵌入有贯通的加热油路;所述注射系统安装在所述面板和A板之间,并带有多个注射头;所述抽真空系统固定在所述面板和A板之间,并位于所述上模仁的两个端部,其抽气管插入所述型腔内;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布在所述上模仁内;所述密封装置部分嵌入安装在与所述上模仁相对的所述下模仁内,并位于所述型腔的两端;所述顶出系统安装固定在所述底板和B板之间,并与所述型腔连通;所述防粘膜系统安装固定在所述面板和A板之间,并与所述型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间隔分布的翻边密封圈和O形密封圈,其中,所述O形密封圈靠近所述型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A板位于所述上模仁的上表面与所述抽气管相接的部分带有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内位于所述抽气管的左右两侧带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缓冲腔的外侧顶部带有套置在所述抽气管上的第二密封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注射系统包括注射头和注射头安装架,其中,所述注射头安装架安装固定在所述A板与所述面板相对一侧的表面;多个所述注射头固定在所述注射头安装架内,其出胶口端插入所述上模仁内,并与所述型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胶口端包括注射口、胶口和胶槽;其中,所述胶口位于所述注射口的下端,其胶液流道为锥形结构,所述胶槽位于所述胶口的底端,其截面为圆弧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的最大直径小于所述注射口的内径,所述圆弧形结构的直径小于所述锥形结构的最小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速多孔压缩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纤维夹紧条,所述纤维夹紧条一部分嵌入在所述下模仁内,另一部分伸入所述型腔内,其伸入所述型腔内的高度占所述型腔高度的0.4~1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756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