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温器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01929.0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7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名;李建文;王保栋;刘建卫;王洪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温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节温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温器包括:上支架(101);
下支架(102),与所述上支架(101)配合,且所述上支架(101)和所述下支架(102)之间形成空腔;
主阀门(103),位于所述空腔中,与所述上支架(101)选择性抵接,当所述主阀门(103)与所述上支架(101)抵接时,所述主阀门(103)与所述上支架(101)密封;
主弹簧(104),一端与所述主阀门(103)抵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架(102)抵接,所述主弹簧(104)处于压缩状态;
推杆(105),套设在所述主阀门(103)上,所述推杆(105)与所述主阀门(103)固定连接且密封,所述推杆(105)内部设有第一容置腔(1051);
感温介质(108),封装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051)中,所述感温介质(108)受热后体积能够膨胀;
反推杆(109),穿设于所述推杆(105)上,一端位于所述感温介质(108)中,另一端与所述上支架(101)固定连接,所述反推杆(109)与所述推杆(105)滑动连接,并且与所述推杆(105)密封;
检测装置(20),与发动机ECU连接,且用于检测所述推杆(105)的位置;
发动机ECU获取推杆(105)的实时升程h1和理论升程h2,并判断h2和h1是否相等,若不相等,判定所述推杆(105)卡滞,包括以下步骤:
S10:节温器的推杆(105)由初始位置零开始顶升;
S20:检测装置检测所述推杆(105)的实时升程h1,并将检测的实时升程h1发送给发动机ECU;
S30:所述发动机ECU获取所述推杆(105)的理论升程h2;
S40:所述发动机ECU判断h2和h1是否相等;
S50:若否,则所述发动机ECU采集所述推杆(105)持续位于实时升程h1的时间t1;
S60:所述发动机ECU判断t1和卡滞时间t10的大小;
S70:若t1≥t10,则判定所述推杆(105)卡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中所述发动机获取所述推杆(105)的理论升程h2包括:所述发动机ECU采集流经所述节温器中介质的实时温度,并根据预先存储在所述发动机ECU中的实时温度和推杆(105)理论升程的对照表获得所述推杆(105)的理论升程h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步骤S70之后还包括:
S80:所述发动机ECU判断实时升程h1和所述推杆(105)的最大升程h10的大小;
S90:若h1>h10,则所述发动机ECU判定所述推杆(105)卡滞且有断裂隐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温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0中,若h1=h2,或者在步骤S60中,若t1<t10,还包括:
S100:所述发动机ECU判断实时升程h1和所述推杆(105)的最大升程h10的大小;
S110:若h1大于h10,则所述发动机ECU采集所述推杆(105)持续位于实时升程h1的时间t2;
S120:所述发动机ECU判断t2和断裂隐患时间t20的大小;
S130:若t2>t20,则判定所述推杆(105)有断裂隐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温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00中,若h1≤h10,或者在步骤S120中,若t2≤t20,还包括:
S140:所述发动机ECU判断h1是否等于零;
若否,则返回S20;
S150:若是,则所述发动机ECU累计节温器寿命一次,并记录节温器的总寿命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温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步骤S150之后还包括:
S160:所述发动机ECU比较节温器的总寿命n和节温器的额定寿命N的大小;
若n<N,则返回步骤S20;
S170:若n≥N,则判定节温器寿命到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192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控制装置
- 下一篇:双电源机械冷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