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产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19580.3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3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屈明玥;宋振耀;陈钢;邱洪杰;刘全斌;廖远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0008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产 食品 塑料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产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查方法是将捕捞的水产品放入含荧光材料的培养液中培养后,解剖,对得到的内脏、表皮进行酶解,得到的躯干进行消解,随后再分别用荧光材料进行荧光标记,检测、计数、计算,所述荧光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荧光粉20‑25份、甲基纤维素4‑6份、苯甲酸3‑4份、聚丙烯酰胺1‑2份、魔芋葡甘聚糖8‑12份,所述荧光粉的粒径为0.3‑0.5mm;本发明主要是针对淡水鱼和淡水虾的微塑料检测,增加对样品的前期处理,并对不同部位进行微塑料筛选和分析计数,增强对微塑料的荧光标记能力,易于观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测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产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塑料制品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年产量已超过3×108t,并且正以0.2×108t·a-1的速度增长。由于大量的生产和使用,塑料制品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水环境。据估算,全球海洋表面漂浮着超过2.5×105t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经过物理降解、光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会进一步分解形成粒径小于5mm的微塑料。微塑料的种类繁多,以材质划分,目前环境中检出的微塑料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酯(PEst)和聚对苯二甲酸类(PET);在形状上则分为塑料粒料、微纤维、塑料颗粒、泡沫塑料和薄膜等。因微塑料体积小,这就意味着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
环境中已经存在大量的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污染物往往是疏水的,就是说它们不太容易溶解在水中,所以它们往往不能随着水流随意流动,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的有机污染球体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游荡的有机污染球体很容易被贻贝、浮游动物等“低端食物链生物吃掉,由于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生物体内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带着有机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对于这些浮游生物的伤害更是雪上加霜,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加剧它的病情。微塑料的大量储存会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造成严重的生态风险,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人体健康。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在河口地区尤为严重,表明陆地河流输入是近海水体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内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海洋环境,内陆淡水环境与人类接触更为频繁,因此开展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水体污染与生态风险的研究和检测已刻不容缓。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大部分人对其没有明确的认知,故目前对微塑料检测分析主要集中于对海水及海产品的检测,对淡水水产品检测较少,淡水水产品中主要以小粒径和形状不规则的微塑料为主,荧光标记不规则微塑料更困难,使检测时难度增加,缺乏一种高效的前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水产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淡水鱼和淡水虾的微塑料检测,增加对样品的前期处理和增强对不同形状、大小微塑料的荧光标记能力。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用于水产食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所述检查方法是将捕捞的水产品放入含荧光材料的溶液中培养后,解剖得到的内脏、表皮进行酶解,得到的躯干进行消解,随后再分别用荧光材料进行荧光标记,检测、计数、计算,所述荧光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荧光粉20-25份、甲基纤维素4-6份、苯甲酸3-4份、聚丙烯酰胺1-2份、魔芋葡甘聚糖8-12份,所述荧光粉的粒径为0.3-0.5mm。
进一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样品收集:采用清洗干净的非塑料制品捕捞和装载淡水水产品样品;采用清洗后的非塑料制品是避免在捕捞和装载过程中引入塑料造成对分析检测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95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