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冲击能量吸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0085.2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3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徐斌;徐文龙;栗皓;于洪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 |
代理公司: | 11639 北京理工正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民盛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间芯管 内管 抗冲击能量 吸收结构 三明治 能量吸收能力 侧向滑移 冲击作用 防护领域 横向并列 新型组合 包覆式 均布 排布 变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冲击能量吸收结构,属于防护领域。本发明通过在“三明治”中间芯管中添加3个120°均布内管并按一定方向进行排布。在冲击作用下,中间芯管首先发生压垮,继而上部内管发生侧向滑移及变形,在中间芯管及3个内管相互作用下形成一种包覆式3管横向并列状态并最终被压垮,此结构提供一种新型组合压垮模式,能够改善结构的能量吸收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冲击能量吸收结构,属于防护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个人和公共设施对人体安全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机械结构失效对人员带来的伤害所面临的法律制裁也日益严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用以耗散碰撞(或强动载荷导致)产生动能的能量吸收结构和材料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能量吸收结构主要应用于改善车辆的耐撞性、高速公路的安全防护能力、工业事故的防护能力、个人安全防护和结构材料包装等应用领域。
由中间芯管结构和上下覆板构成的“三明治”复合能量吸收结构,具有能量转换不可逆的特点,而且在能量吸收结构产生大变形的过程中,反作用力近似呈现矩形的力-位移特性。“三明治”结构的变形模式和能量吸收能力具有稳定和可重复的特点,在应对复杂工作条件时,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在采用铝材作为芯管和辅助聚氨酯复合材料的情况下,“三明治”结构具备轻质特点,可以呈现出较高的比能量吸收能力。但是,“三明治”结构因其几何结构特点,压垮距离有限,且芯管变形、压垮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有限数量的塑性铰产生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比能量吸收能力仍然有限。目前已知吸能效果最优的“三明治”抗冲击吸能结构是由Z.L Yu,P.Xue和Z.Chen于2017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mpact Engineering》上的文章《Nested tube system applicable to protectivestructures against blast shock》,其研究结构依然存在压垮模式单一,压垮距离短,能量吸收能力有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有“三明治”复合吸能结构的比能量吸收能力,提供一种抗冲击能量吸收结构,该结构能够改善汽车耐撞性,或者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防护能力,以及工业事故防护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抗冲击能量吸收结构,在现有“三明治”能量吸收结构的中间芯管中加入三个空心管;
所述三个空心管在中间芯管中120°均布,空心管外表面与中间芯管内表面紧密贴合;需保证其中两个空心管轴线所在平面与覆板相互平行,且位于靠近冲击波来向一侧;
所述三个空心管在中间芯管中120°均布,空心管外表面与中间芯管内表面紧密贴合;需保证其中两个空心管轴线所在平面与覆板相互平行,且位于远离冲击波来向一侧,此结构与前述结构在冲击速度低于100m/s时作用类似,当上覆板接受冲击速度高于100m/s时,前述结构吸能效果优于此结构;
所述三个空心管的材料与中间芯管材料相同;
所述三个空心管中,相对远离冲击波的单独空心管内部填充聚氨酯泡沫或采用等重钢制空心管,以增强其抗压能力,可充分保证本发明提出的变形模式顺利实现,改善吸能效果;
工作过程:在冲击波到达上腹板并向“三明治”复合能量吸收结构传播时,中间芯管首先开始压垮。中间芯管压垮初始阶段,三个空心管不发生明显变形,靠近上覆板的两个空心管沿下部单独空心管的外表面向左右两侧滑落。随着中间芯管不断压垮,上部两个空心管受到下部单独空心管和中间芯管的双重作用开始压垮,下部单独空心管的左右两侧面受到上部两个空心管的挤压作用而产生变形,导致单独空心管高度增加。随着中间芯管和三个空心管的继续相互作用,三个空心管最终在中间芯管内呈现并排模式,中间芯管内表面与三个空心管外表面充分接触,中间芯管、空心管环向各个部分产生均匀变形,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塑性铰数量和压垮角度。最终中间芯管结构和空心管结构被充分压垮,达到结构的吸能极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00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弹簧结构避震器
- 下一篇:一种用于机电悬架装置的空气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