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砂带打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42799.5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66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江;高永卓;董为;李明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21/00 | 分类号: | B24B21/00;B24B21/18;B24B21/20;B24B5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装 机器人 末端 打磨 工具 | ||
一种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砂带打磨工具,它涉及一种打磨工具。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用的打磨工具存在力控制难度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较高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涨紧轮通过涨紧轮支架安装在框架的上端面上,低摩擦气缸固装在框架上且位于涨紧轮支架的下方,伺服电动缸水平安装在框架的底部,电机支撑板固装在框架前端面上,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主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接触轮通过接触轮支架连接在伺服电动缸上,接触轮上安装有高精度传感器,高精度传感器与伺服电动缸电连接,过渡轮安装在框架的中部,砂带依次安装在主动轮、涨紧轮和接触轮上,过渡轮按压在涨紧轮和接触轮之间的砂带上。本发明用于航空航天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磨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砂带打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砂带打磨工具。
背景技术
磨削作为一种常用的技术,以其不可替代的技术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等制造业各个领域中。然而磨削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人完成,国内大部分依赖于人工磨削。对于磨削自动化的应用,最常用的是基于机器人的磨削应用,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以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为磨削工具,叶片的加工是最典型的应用,机器人末端固定砂轮等磨削工具,待加工工件置于工装上,机器人按预定轨迹进行加工。在这种方式中,机器人的末端工具需要经常更换。而另一种方式为待加工工件置于自动化设备上,设备控制工件在砂带机等固定的加工装置上作业,这种方式比较常见的应用于水龙头等五金卫浴产品的磨削,但此方式仅能用于待加工工件尺寸和重量都较小的情况。同时,由于磨削过程机理复杂,加工效果难以精确控制,所以仅采用位置控制的机器人加工方式难以保证加工效果,需要采用力控制的方式,而机器人的力控制需要机器人较为精确的动力学模型,控制难度大,同时对控制系统性能要求较高,成本较高。
综上,现有的机器人用的打磨工具力控制难度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较高以及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机器人用的打磨工具存在力控制难度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较高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砂带打磨工具。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砂带打磨工具包括主动轮1、同步带2、伺服电机4、低摩擦气缸5、涨紧轮支架6、涨紧轮7、框架8、电机支撑板9、过渡轮10、伺服电动缸11、砂带12、接触轮支架13、高精度传感器14和接触轮15;涨紧轮7通过涨紧轮支架6安装在框架8的上端面上,低摩擦气缸5固装在框架8上且位于涨紧轮支架6的下方,主动轮1安装在框架8的底部,伺服电动缸11水平安装在框架8的底部,电机支撑板9固装在框架8前端面上,伺服电机4固装在电机支撑板9上,伺服电机4的输出轴与主动轮1通过同步带2传动连接,接触轮15通过接触轮支架13连接在伺服电动缸11上,接触轮15上安装有高精度传感器14,高精度传感器14与伺服电动缸11电连接,过渡轮10安装在框架8的中部,砂带12依次安装在主动轮1、涨紧轮7和接触轮15上,过渡轮10按压在涨紧轮7和接触轮15之间的砂带12上。
进一步地,过渡轮10的两侧设置有环形挡边。
进一步地,接触轮15为圆柱斜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砂带打磨工具还包括第一径向伸缩套16和第二径向伸缩套17,第一径向伸缩套16和第二径向伸缩套17固套在接触轮安装轴上,第一径向伸缩套16和第二径向伸缩套17与接触轮支架13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砂带打磨工具还包括涨紧调节装置3,涨紧调节装置3包括连杆、连杆轴、按压轮和调节螺栓,连杆的一端与框架8转动连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杆轴安装有按压轮,调节螺栓安装在框架8上,同步带2通过按压轮调节涨紧度。
进一步地,所述砂带打磨工具还包括两个导向柱和两个导套,两个导向柱的上端固装在涨紧轮支架6的下部,两个导套安装在框架8的上部,每个导套内穿装有一个导向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27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