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铱/线型膦-亚磷酰胺体系催化亚胺不对称氢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7317.5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8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胡向平;胡信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31/24 | 分类号: | B01J31/24;B01J31/28;C07C213/02;C07C217/08;C07C227/04;C07C229/18 |
代理公司: | 21001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郑虹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手性胺 亚磷酰胺 亚胺 精异丙甲草胺 不对称加氢 不对称氢化 催化剂用量 工业实用性 农药中间体 反应原位 体系催化 对映体 金属铱 配合物 前驱体 配体 手性 制备 催化剂 合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铱/线型膦‑亚磷酰胺体系催化亚胺不对称氢化方法,该方法以手性线型膦‑亚磷酰胺配体与金属铱前驱体反应原位制备配合物为催化剂,亚胺不对称加氢制备手性胺。本发明配体制备简单,催化剂用量低,操作简便,且可实现连续操作,适于大规模制备手性胺,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达70%以上,可满足作为农药中间体的要求。本发明对于精异丙甲草胺中间体的合成得到较好的结果,具有很好的工业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铱/线型膦-亚磷酰胺体系催化亚胺不对称氢化制备手性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不对称合成反应中,不对称催化是获得手性化合物最有效也是最有经济价值的方法之一。手性胺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种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近年来,通过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制备手性胺化合物取得了很大成功[(a)H.-U.Blaser,F.Spinder in Handbook of Homogeneous Hydrogenation(Eds.:J.G.de Vries,C.J.Elsevier),Wiley-VCH,Weinheim,2007,pp.1193;(b)C.Claver,E.Fernandez in Morden Reduction Methods(Eds.:P.Anderson,I.Munslow),Wiley-VCH,Weinheim,2008,pp.237;(c)H.-U.Blaser,F.Spinder in Comprehensive AsymmetricCatalysis(Eds.:E.Jacobsen,A.Pfaltz,H.Yamamoto),Springer,Berlin,1999,pp.247.]但是这些催化体系存在着诸如反应活性低、底物范围窄、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特别对于如何通过不对称催化得到精异丙甲草胺的合成路线,国内外一些有机化学家做了许多不同的尝试,设计并合成了一些不对称催化的催化剂。发现通过不对称氢化(2-甲基-6-乙基苯胺)-亚胺制备精异丙甲草胺中间体是一条可行有效的方法路线。
1975年,Levi等报道一种亚胺的氢化方法,但其对映体过量值(ee值)仅为22%(Levi A.,Modena G.,Scorrano G.J.Chem.Soc.Commun.1975,1,6-7)。1999年,Hans-PeterJalett等利用二茂铁双膦配体催化不对称氢化,将其ee值提高到了76%(Jalett H.P.,Spindler F.,Hanreich R.G.US5886225[P],1999),并实现了产业化。该方法是采用{(R)-1-[(S)-2-二苯基膦基茂铁基]}乙基-二-(3,5-二甲基苯基)膦为配体与铱配合物原位组成催化剂前体,在酸和四丁基碘化铵存在下,于50℃和80大气压氢气压力下,催化2-甲基-6-乙基-N-亚甲基苯胺不对称氢化,得到最高为76%ee的手性胺。但是,该反应所使用的配体合成困难,氢化体系要用大量的酸对设备要求高。因此,发展高活性、高立体选择性、低成本制备手性胺的催化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铱/线型膦-亚磷酰胺体系催化亚胺不对称氢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铱/线型膦-亚磷酰胺体系催化亚胺不对称氢化方法,该方法采用手性催化剂Ir-L,亚胺不对称氢化制备手性胺;
所述手性催化剂Ir-L由铱-环辛二烯络合物和手性线型膦-亚磷酰胺配体在溶剂中原位配位生成。
一种铱/线型膦-亚磷酰胺体系催化亚胺不对称氢化方法,该方法具体为:
(1)加入铱-环辛二烯络合物及手性线型膦-亚磷酰胺配体在溶剂中室温搅拌2~5h原位配位生成手性催化剂Ir-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73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