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内燃机的落座缓冲式电磁全可变气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2595.8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8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梁;郭贺;徐照平;朱祥彬;常思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9/04 | 分类号: | F01L9/04;F01L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宝庆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内燃机 落座 缓冲 电磁 可变 气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落座缓冲式电磁全可变气门系统,包括电磁全可变气门和变阻尼缓冲装置;其中变阻尼缓冲装置在电磁全可变气门落座前通电,给发动机气门提供一个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尼力,从而降低气门落座时的速度,实现气门落座时的缓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技术,特别是应用于内燃机的落座缓冲式电磁全可变气门系统。
背景技术
应用于内燃机上的无凸轮配气机构一直是提高内燃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内燃机气门由置于气门顶部的凸轮进行驱动,只能使气门在某一固定的时间打开特定的升程,因此并不能兼顾内燃机在各个工况下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而无凸轮配气机构通过取消凸轮驱动机构,采用无凸轮机构进行驱动气门,可实现气门运动规律在发动机运行范围内的全柔性可调,实现发动机在各个工况下以最佳性能运行。目前主流的无凸轮配气机构方案主要包括电液驱动配气机构、电磁驱动配气机构和电气驱动配气机构。
尽管应用无凸轮配气机构可实现内燃机在各个工况下以最佳性能运行,以此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气门落座冲击一直是无凸轮配气机构的一个主要问题。过大的气门落座冲击会降低气门的运行寿命,增大发动机在运行时的噪声,并且影响无凸轮配气机构的大批量生产。过大的气门落座冲击主要原因在于无凸轮驱动配气机构在落座时气门落座速度过大,从而产生很大的气门落座冲击。目前在电磁驱动配气机构上减小气门落座冲击的主要方案为通过对电磁气门施加复杂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对于电磁全可变气门的开启、关闭及开关速度的精确控制,以减小电磁可变气门在落座时的落座速度,降低气门落座冲击,从而提高发动机气门的寿命、降低发动机运行时的噪声,实现电磁全可变气门的落座缓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落座缓冲式电磁全可变气门系统,一种落座缓冲式电磁全可变气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阻尼缓冲装置、电磁阀、发动机气门,其中变阻尼缓冲装置包括变阻尼缓冲装置外壳、变阻尼缓冲装置活塞、变阻尼缓冲装置线圈、变阻尼缓冲装置活塞杆,电磁阀包括电磁阀外壳、电磁阀线圈骨架、电磁阀线圈、电磁阀铁芯、永磁体;永磁体沿电磁阀壳体内壁周向设置,电磁阀铁芯设置于永磁体围成的空间内,电磁阀铁芯与永磁体之间设置间隙,电磁阀铁芯沿轴向设置变阻尼缓冲装置通道,电磁阀线圈骨架为封底的筒形,电磁阀线圈骨架设置于永磁体和电磁阀铁芯之间的间隙内且不与电磁阀外壳连接,电磁阀线圈缠绕于电磁阀线圈骨架上,发动机气门设置于电磁阀线圈骨架底面外侧,变阻尼缓冲装置外壳设置于变阻尼缓冲装置通道内,变阻尼缓冲装置外壳内设置磁流变液,变阻尼缓冲装置活塞设置于变阻尼缓冲装置外壳内,变阻尼缓冲装置线圈缠绕于变阻尼缓冲装置活塞上,变阻尼缓冲装置活塞杆连接变阻尼缓冲装置活塞一端和电磁阀线圈骨架底面内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现有技术通过复杂的控制策略实现气门落座速度的精确控制,本发明使用变阻尼缓冲装置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复杂控制策略并实现了气门落座缓冲,因此可以降低电磁阀控制系统的复杂度,从而降低控制系统的能耗,提高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本发明通过一种变阻尼缓冲装置提供一个与气门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尼力来降低电磁全可变气门机构的落座速度,以减小气门落座时的落座冲击,从而提高发动机气门的运行寿命,降低发动机的运行噪声。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介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25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