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VR设备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9521.3 | 申请日: | 201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6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鑫;徐博;刘占发;胥洁浩;金玲;翟霈;王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G01B11/27;G02B2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雅睿泉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42 | 代理人: | 王昭智;马佑平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菲涅尔透镜 镜筒 显示屏 光斑 环形条纹 拍摄设备 偏转 透镜中心线 检测 基准线 图像 投射 两组 标记中心 投射图像 中心连接 准确检测 拍摄 同心的 出屏 图案 配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VR设备的检测方法,VR设备包括两个镜筒,在每个镜筒上设置一个菲涅尔透镜;检测时,在两个镜筒的一侧设置显示屏,在两个镜筒的另一侧设置拍摄设备,拍摄设备被配置为透过菲涅尔透镜拍摄由显示屏投射出的图像;在两个镜筒之间设置一条基准线;显示屏向两个菲涅尔透镜的方向投射图像,通过显示屏投射的图像使两个菲涅尔透镜分别产生环形条纹光斑;用拍摄设备拍摄两个菲涅尔透镜,获取的图像上有两组同心的环形条纹光斑,在两组环形条纹光斑上分别标记中心,将两个中心连接形成透镜中心线;根据透镜中心线与基准线的角度,确定两个菲涅尔透镜和镜筒的偏转角度。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可准确检测出屏上显示的图案是否存在偏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VR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VR设备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VR技术发展迅速,许多VR产品被开发并投入到了市场中。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它能够让使用者仿佛身临其境,因此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接受。
现有的VR设备大多为头戴式设备,在使用时用户将其佩戴在头部,对应其眼睛来实现功能。在用户体验VR产品时,为了使用户得到良好的VR沉浸效果和视觉体验,就要使显示屏上所显示的图像无偏转,对此现有的检测方法是直接检测在显示屏上形成的图像是否有偏转的现象,但这样检测得的结果并不准确,不能保证用户在使用VR产品时能获得良好的VR沉浸效果和视觉体验。实际上,应当针对显示屏相对于镜筒(eyecup)是否产生偏转,以及透镜(Lens)相对于镜筒(eyecup)是否产生偏转进行测试,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然而在目前的VR测试中尚没有成熟的方案。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新的VR显示检测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R设备检测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VR设备的检测方法,VR设备包括两个镜筒,在每个镜筒上设置一个菲涅尔透镜;检测时:在两个镜筒的一侧设置显示屏,在两个镜筒的另一侧设置拍摄设备,所述拍摄设备被配置为透过所述菲涅尔透镜拍摄由所述显示屏投射出的图像;
在两个镜筒之间设置一条基准线;
显示屏向两个菲涅尔透镜的方向投射图像,通过显示屏投射的图像使两个菲涅尔透镜分别产生环形条纹光斑;
用拍摄设备拍摄两个所述菲涅尔透镜,获取的图像上有两组同心的环形条纹光斑,在两组环形条纹光斑上分别标记中心,将两个中心连接形成透镜中心线;
根据所述透镜中心线与所述基准线的角度,确定所述两个菲涅尔透镜和所述镜筒的偏转角度。
可选地,所述透镜中心线与所述基准线之间呈设定的角度时,则所述两个菲涅尔透镜和所述镜筒无偏转。
可选地,所述基准线为两个镜筒的对称轴。
可选地,上述检测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显示屏上投射一条过显示屏中心的显示屏中心线;
所述显示屏向两个菲涅尔透镜的方向投射图像,通过显示屏投射的图像使每组环形条纹光斑上形成一条显示屏中心线;
用拍摄设备透过两个菲涅尔透镜拍摄显示屏,获取两组图像,每组图像包括环形条纹光斑和位于环形条纹光斑上的一条显示屏中心线,将两条显示屏中心线连接,形成一条屏上线;
根据所述屏上线与所述基准线的角度,确定所述显示屏和所述镜筒的偏转角度。
可选地,所述屏上线与所述透镜中心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屏上线与所述基准线呈预定的角度时,则所述显示屏和所述镜筒无偏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9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