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09186.9 | 申请日: | 2018-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9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秦世明;赵光勇;赵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西溪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10 | 分类号: | B32B17/10;B32B27/08;B32B27/28;B32B27/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热 系统 基体 玻璃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玻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及其制备工艺,所述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由基体、单向导热层、缓冲层和散热层组成,单向导热层设置在基体上,缓冲层设置在单向导热层上,散热层设置在缓冲层上,其中单向导热层为铜掺杂的聚酰亚胺薄膜;缓冲层为聚苯乙烯层;散热层为苯型聚酰亚胺薄膜或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隔热玻璃是一种性能玻璃,其用途甚广,在各个方面均有使用。尤其在炎热地区建筑物的窗户、汽车的挡风玻璃等,能够起到一定隔绝外界热量的作用。
但是现有技术的隔热玻璃均以双向隔热玻璃为主,即外界气温若长时间高于室内或车内气温时,仍会传递进较大的热量,而在黄昏或雨后等外界温度开始快速下降后室内或车内的热量又无法进行良好的散热,只能通过开窗或开空调等方式进行交互散热或制冷,会产生一定的能源浪费。
中国专利局于2012年6月20日公开了一种无机纳米透明隔热玻璃薄膜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公告号为CN102503159A,其具备良好的隔热效果,但其仍是一种双向隔热的玻璃薄膜,无法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并且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中国专利局还于2015年4月29日公开了一种汽车隔热玻璃的制备工艺的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公告号为CN104556719A,其制备出的隔热玻璃物化性能优良,涂膜表面光滑、附着力强,玻璃硬度高,耐酸、耐碱、耐污、耐老化性能好,使用寿命长,且玻璃对可见光的透光率较高,透光性能好,不会产生模糊的感觉,但其仍存在双向隔热,在黄昏或雨后等外界温度开始快速下降后室内或车内的热量又无法进行良好的散热,只能通过开窗或开空调等方式进行交互散热或制冷,会产生一定的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热玻璃均以双向隔热玻璃为主,即外界气温若长时间高于室内或车内气温时,仍会传递进较大的热量,而在黄昏或雨后等外界温度开始快速下降后室内或车内的热量又无法进行良好的散热,只能通过开窗或开空调等方式进行交互散热或制冷,会产生一定的能源浪费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备良好单向隔热和单向散热功能的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的制备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所述隔热系统窗基体玻璃由基体、单向导热层、缓冲层和散热层组成,单向导热层设置在基体上,缓冲层设置在单向导热层上,散热层设置在缓冲层上,其中:
单向导热层为铜掺杂的聚酰亚胺薄膜;
缓冲层为聚苯乙烯层;
散热层为苯型聚酰亚胺薄膜或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中的任意一种。
基体为高透性高热导率的材料制备,设置在室内或车内一面,具备良好的导热效果,能够有效地传导室内或车内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单向导热层上。单向导热层的主体为聚酰亚胺薄膜,聚酰亚胺薄膜具有高热阻、耐腐蚀等优点,其基体或外界热量传导至聚酰亚胺薄膜后均无法良好地通过,而铜又是一种良好的导热材料,热量可以通过聚酰亚胺薄膜中的铜进行传导,因此控制好铜的分布与形态,即可使其具备良好的单向隔热和单向导热性能且保持其高透性的特点,缓冲层的聚苯乙烯层具备高热阻的特点,可有效防止外界热量传导进入室内或车内,散热层为具有高热导率的苯型聚酰亚胺薄膜或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中的任意一种,外界热量容易使其温度上升,但经过缓冲层和单向导热层两层阻隔,热量难以进入至室内或车内,而在室内或车内热量向外传导时,热量仅受缓冲层阻隔,散热层可有效提高向外散热时缓冲层内外两侧的温度差,可促进单向导热散热的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基体为石英玻璃。
石英玻璃具有高透性和高热导率的性能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西溪玻璃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西溪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91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