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炒青绿茶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5481.1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50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杨艳芹;江用文;袁海波;邓余良;李佳;董春旺;张铭铭;滑金杰;王近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2;G01N30/06;G01N30/5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0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炒青 绿茶 中吡嗪类 化合物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炒青绿茶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置10个不同系列浓度的吡嗪混合标准工作液,加入到空白基质样品中,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萃取,GC‑QqQ‑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分析检测,然后绘制色谱峰面积与对应吡嗪类化合物浓度的标准工作曲线;(2)与步骤(1)相同的条件下提取炒青绿茶中的吡嗪类化合物并进行分析,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本发明将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相结合,样品前处理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解决了炒青绿茶中吡嗪类化合物水平低,以及炒青绿茶中复杂基质对目标物分析干扰严重的影响,可以实现炒青绿茶中吡嗪类化合物快速、准确地测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分析领域,涉及了一种炒青绿茶中吡嗪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炒青绿茶是我国绿茶的主要品类,以其香气高鲜、滋味浓醇的优异品质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诸多名优绿茶,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和碧螺春等均属于炒青绿茶。目前,绿茶香气成分的研究中,已分离鉴定包括醇、醛、酮、酯、酸、氮氧杂环类化合物等在内200余种香气组分,其中吡嗪类化合物,香气特征突出,香味阈值低,对炒青绿茶特征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Kumazawa等(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2,50(20),5660-5663)测定了炒青类绿茶香气组分的香气稀释因子(FD),其中2-乙酰基-1-吡咯啉、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2-乙酰基-2-噻唑啉、2,3-二乙基-5-甲基吡嗪有着非常高的FD值,这些吡嗪类、吡咯类物质是炒青绿茶的关键香气组分。Mizukami等(Journal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19),7370-7377)研究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Maillard反应中间产物丙烯酰胺的浓度变化与香气品质的关系,通过AEDA分析,2-乙基-3,6-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3,5-二甲基吡嗪被鉴定为关键的香气组分。Baba等(Journal of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4,62(33),8308-8313)研究了龙井、毛峰、碧螺春三种主要的绿茶品种,通过AEDA分析,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香豆素、香草醛、香叶醇、(E)-异月桂醇和2-甲氧基苯酚7种化合物在三个品种均显示很高的FD值,是绿茶的关键香气成分;2-异丙基-3-甲基吡嗪、2-乙烯基-3,5-二甲基吡嗪、顺式-4,5-环氧-(E)-2-癸烯醛、4-乙基愈创木酚、(E)-异丁烯醇和3-苯基丙酸酸这6种化合物为绿茶中首次报道的比较重要香气成分。
目前国内外有关吡嗪类物质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等,这些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且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已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分析的要求。目前,简便、快速、高效、绿色环保是当前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在吡嗪类物质的检测分析中,最早使用的是气相色谱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对于含量低的物质灵敏度不够。尽管气相色谱能有效的对不同的成分进行分离,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组分很难进行可靠的检测,因此需要联合质谱检测器。王莉等(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08),891-89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白酒中吡嗪类物质进行定性分析,该方法引入除去大部分酯类和醇类的提取步骤,有效提高了吡嗪类物质的检出,但是该方法仅局限于定性分析,同时该方法前处理步骤非常复杂,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前处理步骤太多也会导致目标物在前处理过程中的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54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