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8836.2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8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施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乡市乌镇内利仿古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E04G23/04;E02D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戚小琴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物 整体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涉及古建筑修复加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顶升方法用于沿河古建筑时施工不便,成本较高的问题,其包括以下步骤,S1:加固古建筑主体;S2:围堰施工,开挖基坑;S3:加固基础墙体;S4:插设支撑桩,放置环形钢架;S5:在基础墙体底部垫设钢板;S6:在钢板与环形钢架之间设置千斤顶进行预顶升;S7:插接预制承台;S8:在承台与钢板之间布设新的千斤顶,调整环形钢架与钢板之间的千斤顶,完成顶升。本发明通过支撑桩、环形架和钢板的设置,辅以起吊设备,进行预顶升,从而将古建筑初步抬离,再在基坑中横向插接进预制承台,从而实现沿河古建筑的稳定顶升,不仅施工方便,且其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建筑修复、加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代一代的先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丰富、优秀的各式各样建筑。但由于中国建筑物砖木结构特点不易长期保留以及战乱破坏等原因,这些优秀的古建筑物能够保留下来的非常少。即使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物,也由于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很多都到了摇摇欲坠,急待修复的地步。但由于古建筑物多为砖木结构,结构强度低,整体稳定性差,基础刚度不足,这些缺陷对基础托换时需要穿墙凿洞带来困难;又由于地质条件不明导致基础沉降;结构不明导致顶升位置难以确定;结构强度低将导致顶升时安全性的降低,这些都给古建筑物的顶升带来了工程难度。
因此,公布号为CN101725258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该方法包括现状加固、降水、托换、顶升、监测、就位修复六个方面,其中关键是托换时采用制作托盘梁、打静压桩以及浇注基础预制承台梁等措施为古建筑构建顶升构建一个坚实的托换基础,从而成功实现了对结构、地基脆弱的古建筑物的整体顶升,这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对当前古建筑物的抢救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该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能够应用于大部分古建筑的修复加固工作,而在水利网络较为发达的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古镇,部分古建筑沿河而建,古建筑的部分基础位于水面以下,虽然,一体设置的基础方便了后续的顶升作业,但是,低于水面设置的基础为顶升装置及预制承台的浇筑带来了不便,施工难度大、作业成本高,导致现有的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难以修复沿河古建筑物,因而,亟需一种能够应用于沿河古建筑的顶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其能适用于沿河古建筑,施工方便,成本较低。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古建筑物整体顶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古建筑主体进行临时加固;
S2:围堰施工,抽除河水后开挖基坑,其中,基坑底面大于基础墙体底面设置;
S3:对古建筑基础墙体进行临时加固;
S4:绕基础墙体外周的基坑底面开挖支撑槽,在支撑槽中向下插设支撑桩,并在支撑槽中放置上环形钢架,再将环形钢架底部焊接于支撑桩顶部预设的钢筋上,其中,环形钢架顶部距基坑底面至少50cm设置;
S5:位于基础墙体底部沿任一方向间隔性的在基坑底面开挖、回填沟槽,在开挖沟槽上方的基础墙体底部垫设钢板,直至包覆住整个基础墙体底部后,将钢板伸出基础墙体的部分焊接在一起;
S6:焊接为一体的钢板延伸至四周的环形钢架上方,在钢板与环形钢架之间根据古建筑重心布设千斤顶进行预顶升;
S7:待基础墙体初步离开基坑底面后,将预制承台横向吊接进基坑底面;
S8:在预制承台上加设千斤顶,同时,调整四周环形钢架上布设的千斤顶配合完成顶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乡市乌镇内利仿古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桐乡市乌镇内利仿古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88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