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半主动隔振/减振平台的分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72675.9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3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谢磊;寿梦杰;廖昌荣;张红辉;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 |
代理公司: | 重庆项乾光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4 | 代理人: | 高姜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区域 减振器 最大振动 输入量 分组控制 减振平台 半主动 隔振 施加 传感器采集 仪器设备 振动控制 有效地 减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动/半主动隔振/减振平台的分组控制方法:S1.将隔/减振平台均分为多个振动控制区域,并在每个控制区域内分别设置主动/半主动隔/减振器组;S2.利用传感器采集各所述控制区域的振动强度,并确定最大振动强度所在的控制区域;S3.确定其他控制区域的振动强度与所述最大振动强度的关系;S4.确定所述最大振动强度所在控制区域隔/减振器组所需的输入量;S5.根据其他控制区域振动强度与最大振动强度的关系,确定其他控制区域隔/减振器组所需的输入量;S6.对各控制区域隔/减振器组施加相应的输入量,使隔/减振器产生相应的作用力;本发明的分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振动强度的大小,快速有效地对各个区域的隔/减振器组施加合适的输入量,实现对仪器设备隔/减振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振/减振平台的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主动/半主动隔振/减振平台的分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车辆、船舶、飞机等在行驶和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多自由度的振动或冲击。严重的振动冲击会影响仪器设备的工作性能,甚至损害仪器设备,导致其使用寿命严重缩短。为了减小来自或传递至仪器设备的振动冲击,提高仪器设备工作环境的稳定性,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仪器设备与载体之间安装隔/减振平台。一个隔/减振平台由若干隔/减振器构成,对于小型设备,需要的隔/减振器数量较少,相对容易进行设计。但是,对大型、重型设备,其隔/减振平台包含的隔/减振器数量较大,可能需要数十上百个隔/减振器。一般来讲,这些隔/减振器呈简单的周向或多边形对称分布,以响应来自各个方向的振动和冲击。另外,主动和半主动隔/减振器由于其可控性,相比被动隔/减振器能提供更佳的隔/减振性能。此时,对于这种由较多数量的主动/半主动隔/减振器构成的隔/减振平台,如何对这些数量众多的隔/减振器进行控制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对每个隔/减振器进行单独控制,会导致控制方法复杂、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由于隔/减振源或对象自身的基座与隔/减振平台固定连接,且隔/减振源或对象安装在隔/减振平台的中央,针对隔/减振器呈周向或多边形对称分布的隔/减振平台来讲,传递至隔/减振平台的振动或冲击将分散至这些呈周向或多边形对称分布的隔/减振器,因而此时这些隔/减振器所受的振动或冲击激励强度具有对称分布特征。对于垂直隔/减振平台振动或冲击的情况,呈周向或多边形对称分布的所有隔/减振器都承受相同的激励强度,此时它们需产生相同的作用力用于隔/减振。对于不垂直隔/减振平台振动的情况,振动或冲击激励强度将在某条直径或对称多边形的某两个对角点上的两个隔/减振器处产生最大值,并对称地向两侧逐渐减小,此时这些隔/减振器所需产生的作用力也应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半主动隔振/减振平台的分组控制方法,以实现对整个隔/减振平台简单、高效地控制,减小来自或传递至仪器设备的振动冲击,使保护对象避免受到振动冲击的损害。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动/半主动隔振/减振平台的分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隔/减振平台均分为多个振动控制区域,并在每个控制区域内分别设置主动/半主动隔/减振器组;S2.利用传感器采集各所述控制区域的振动强度,并确定最大振动强度所在的控制区域;S3.确定其他控制区域的振动强度与所述最大振动强度的关系;S4.确定所述最大振动强度所在控制区域隔/减振器组所需的输入量;S5.根据其他控制区域振动强度与最大振动强度的关系,确定其他控制区域隔/减振器组所需的输入量;S6.对各控制区域隔/减振器组施加相应的输入量,使隔/减振器产生相应的作用力;
进一步,步骤S1中,所述控制区域与主动/半主动隔/减振器组的数量为4N+2,(N=1,2,3,…),每个主动/半主动隔/减振器组中隔/减振器的个数为n,(n=1,2,3,…);
进一步,步骤S2中,所述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或力传感器等;
进一步,步骤S5中,所述隔/减振器组的输入量从最大振动区域M和M+2N+1(1≤M≤2N+1)向两侧逐渐减小,并且关于最大振动区域M和M+2N+1所连的直线l呈轴对称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726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控可变节流孔式半主动悬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STF的变刚度变阻尼隔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