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79782.4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16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苏杨;徐勤霞;成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71/56 | 分类号: | B01D71/56;B01D67/00;B01D69/02;B01D69/08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陆金星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藻纤维 聚酰胺 透析膜 制备 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 酒石酸二乙酯 法制备工艺 聚乙烯亚胺 生物相容性 中空纤维膜 二甲亚砜 分子物质 聚乙二醇 微球蛋白 中空纤维 共聚物 硅藻土 聚乳酸 氧化锌 有效地 壁厚 丙酸 庚醇 环氧 己醇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及其制备方法,透析膜为中空纤维膜,包括以下组分:聚酰胺,25‑30份;海藻纤维,12‑18份;L‑酒石酸二乙酯与聚乙烯亚胺的共聚物,5‑10份;聚‑2‑甲基‑2,3‑环氧丙酸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5‑10份,聚乳酸,2‑8份;硅藻土,1‑2份聚乙二醇,1‑5份;己醇或庚醇,1‑2份;氧化锌,0.5‑1份;二甲亚砜,40‑60份;其中中空纤维的平均内径为120‑280μm,壁厚25‑45μm。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的制备方法采用干湿法制备工艺。这种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能有效地解决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和不能清除中分子物质如β2‑微球蛋白技术问题,应用前景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特别涉及高分子材料透析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及该透析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化工过程分离方法中,常用有筛分、过滤、离心分离、浓缩、蒸馏、蒸发、萃取、重结晶等。但是,对于更高要求细分领域如分子、离子、生物溶液中各组分的分离等,采用上述传统的分离方法却难以实现。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使上述分离难题迎刃而解。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膜分离技术、因具有一系列优点而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液相和气相分离的各个领域。
膜分离技术既能使混合流体(液体或气体)按组分不同而分离,又能对流体进行净化或浓缩。它因具有如下优点而受到重视和蓬勃发展:分离时没有相态变化,故不必加热或冷冻,也无需加入其他试剂,因此能耗降低,而且不产生二次污染;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占地面积小,成本低,有利于实行连续化生产和自动控制;可以使一些按传统方法难以分离的物质,如共沸物、沸点接近的混合物、热敏性物质、或化学稳定性差的物质得以实现分离。
透析膜材料也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未改性纤维素、铜仿膜、醋酸纤维素和三醋酸纤维素等被称为“第一代血液透析膜材料”。由于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材料具有以下特点:独特的水凝胶结构、制成的中空纤维膜壁薄、对小分子物质清除率高、成本低,所以直到今天,纤维素膜仍在使用,并且占有一定比例。但这类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会出现“首次使用综合症”这样的不良作用。另外,使用纤维素类型的中空纤维膜不能清除中分子物质如β2‐微球蛋白,而这类物质在血液中的滞留对长期依靠透析生存的人具有较大危害,易引起沉积性淀粉病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和不能清除中分子物质如β2‐微球蛋白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以及制备方法。添加L‐酒石酸二乙酯与聚乙烯亚胺的共聚物能有效地改善生物相容性的问题,不会出现“首次使用综合症”这样的不良作用对生物体有保护作用。添加聚‐2‐甲基‐2,3‐环氧丙酸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能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如β2‐微球蛋白,不会在血液中的滞留而易引起沉积性淀粉病变。通过干湿法制备工艺的优势,制备出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的中空纤维膜。通过调整干湿法制备工艺中的参数,特别是芯液压和纺丝液罐压,制备出内径大,壁厚小的中空纤维,从而利于小分子毒素的清除和大分子蛋白的截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透析膜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在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酰胺‐海藻纤维透析膜,透析膜为中空纤维膜,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聚酰胺25‐30份,
海藻纤维12‐18份,
L‐酒石酸二乙酯与聚乙烯亚胺的共聚物5‐10份,
聚‐2‐甲基‐2,3‐环氧丙酸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5‐10份,
聚乳酸2‐8份,
硅藻土1‐2份,
聚乙二醇1‐5份,
己醇或庚醇1‐2份,
氧化锌0.5‐1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贝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797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