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约束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86012.2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9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迪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气囊控制器 发生器 加速度传感器 气囊约束系统 压力传感器 压力信号 车身 压力传感器检测 压力信号发送 气流变化 汽车安全 信号发送 信号展开 乘用车 大货车 标定 侧方 弹开 腔内 预设 追尾 前排 伤害 汽车 分析 | ||
本发明提供了气囊约束系统及方法,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包括:气囊控制器、分别与气囊控制器相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气囊发生器;压力传感器分布于汽车两侧的A柱处,加速度传感器分布于车身前方和车身侧方。当A柱发生撞击时,压力传感器检测A柱腔内气流变化的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发送至气囊控制器;气囊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标定情况对接收的压力信号进行分析,生成点爆信号,并将点爆信号发送至气囊发生器;气囊发生器根据点爆信号展开气囊。本发明可以改善乘用车追尾大货车时气囊不能正常弹开的问题,降低前排人员的伤害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气囊约束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国人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乘用车追尾大货车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大货车由于超载、超限,后方视野差,以及其他人为原因,后防护栏损坏、丢失,或者丧失功能的情况大量存在。而在此类事故中,乘用车处于绝对的弱势。
传统的气囊约束系统在感知正面碰撞时仅依靠前置加速度传感器和气囊控制器的结合,或者仅依靠气囊控制器来感知。在车辆开发阶段,数据采集试验有追尾大货车的模拟工况,但是该防护栏是标准的防护栏,不存在丧失功能的情况。并且该工况撞击点通常在机盖下方,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感知到强烈的信号,故在开发阶段和验证阶段气囊是可以按照预设弹开的,但是实际使用时追尾防护栏功能丧失的大货车时经常出现气囊未弹开,人员严重伤亡的事故。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气囊约束系统及方法,以改善乘用车追尾大货车时气囊不能正常弹开的问题,降低前排人员的伤害程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囊约束系统,其中,包括:气囊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气囊控制器相连接的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气囊发生器;
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布于汽车两侧的A柱处,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分布于车身前方和车身侧方。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密封垫固定于A柱的内板上,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探知结构通过所述内板伸到A柱的内板与外板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内板、所述压力探知结构、所述密封垫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均设置于A柱外板的内部,并与所述外板间隔一定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分布于车身前方的前防撞梁和/或水箱立柱部位,以及分布于车身侧方的B柱内板下部。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气囊控制器分布于中央通道。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与所述气囊控制器相连接的安全带预紧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囊约束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当A柱发生撞击时,压力传感器检测A柱腔内气流变化的压力信号,并将所述压力信号发送至气囊控制器;
所述气囊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标定情况对接收的所述压力信号进行分析,生成点爆信号,并将所述点爆信号发送至气囊发生器;
所述气囊发生器根据所述点爆信号展开气囊。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加速传感器采集车辆多部位的加速度信号,并将所述加速度信号发送至所述气囊控制器。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60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载生物遗漏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人员安全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