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浇承重墙的修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2240.4 | 申请日: | 201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5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姗;邹传龙;陈贤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宁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B2/84 |
代理公司: | 贵阳睿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302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重墙 墙体模板 浇注 模板层 混合浆料 现浇 振捣 制备 建筑工程领域 密实 表面平整度 混凝土凝结 承载能力 地面垂直 墙体骨架 施工过程 侧面 施工 石膏 浇筑 垂直 拆除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现浇承重墙的修筑方法,包括搭建墙体骨架、制备墙体模板、制备混合浆料、布置墙体模板围绕形成模板层,并使模板层以内各块墙体模板连接在一起,按照逐层浇注的方式向模板层以内浇注混合浆料、并在浇注时使各层模板层连接在一起,对混合浆料进行振捣、拆除墙体模板;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大量的石膏原材料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在浇注施工过程中,使墙体模板始终保持处于与地面垂直的姿态,使最终浇筑形成的承重墙侧面表面平整度更高,承重墙侧面与地面保持垂直,提高了施工质量,通过在浇注过程中进行充分振捣,使混凝土凝结密实,提升了承重墙的承载能力,提高了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承重墙的修筑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石膏指的是制造磷酸后残留的大量废渣和火电厂、炼钢厂、发电炼钢燃煤脱硫的废渣,这些废渣统称二水石膏,将这些废渣加工脱磷、硫后即形成脱硫石膏,这些脱硫石膏如不加以利用,则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脱硫石膏主要应用于建筑装修材料,由于脱硫石膏具有质轻、绝热、吸声、不燃和可锯性等性能,当将脱硫石膏用作建筑材料时,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性,还使建筑物具有了保温、隔热、防火等优异性能;现有技术中,使用脱硫石膏浇筑承重墙时,例如,公开号为:“CN103306501A”的专利文献,现浇工业石膏承重墙节能住宅建筑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在施工现场将工业石膏浆液直接浇注于墙体模板内制得住宅建筑的石膏承重墙,然后在该石膏承重墙上进行石膏、混凝土复合楼盖或屋盖的浇注,在浇注石膏、混凝土复合楼盖或屋盖时,先架设好楼盖或屋盖的底模板,然后将预制好的工业石膏模壳等间距地放置在底模板上,并在工业石膏模壳之间及其上部配置好钢筋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浇注,从而在石膏承重墙体上制作得到石膏、混凝土复合楼盖或屋盖。采用该发明的技术方案,有利于使脱硫石膏得以再生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避免了资源浪费,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混合浆料进行充分的振捣,容易使现场中的空气进入混合浆料中,当混合浆料凝结时,容易在墙体内形成气泡,影响承重墙的承载能力和施工质量,使用寿命有限,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现浇承重墙的修筑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现浇承重墙的修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地面上使用金属材料搭建成墙体骨架,所述墙体骨架厚度为200mm~1000mm;
步骤二:制备多块高度相同的墙体模板,每块墙体模板均具有一侧平直的墙体模板工作面,每块墙体模板的高度为1.2m~1.5m;
步骤三:将适量的水泥、石膏粉、海菜粉和水投入搅拌机以内,制得混合浆料;
步骤四:沿着步骤一所述墙体骨架四周布置多块墙体模板,使所述墙体模板工作面贴附于所述墙体骨架侧面上,使用紧固件将所述墙体模板左右两侧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在所述墙体骨架四周形成形成一圈模板层;
步骤五:将步骤三中所述制得的混合浆料浇注于步骤四所述模板层围绕形成的空间以内,当混合浇注浆料层高度达到所述模板层高度的90%时,停止浇注;
步骤六:使用振捣棒对步骤五中所述混合浆料浇筑层进行振捣,按照先对混合浇筑层中部进行振捣,再将振捣棒移动至四周进行振捣的顺序,先后在混合浆料多个位置处对混合浆料进行振捣,使混合浆料浇注层内的空气完全排出;
步骤七:在步骤四所述模板层之上再铺设一圈模板层,并使用紧固件将该层模板层与下层模板层连接在一起;
步骤八:重复步骤五至步骤七,依次在各圈模板层内浇注混合浆料并进行振捣,待混合浆料凝固后,拆除所有墙体模板,获得承重墙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宁学院,未经南宁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22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