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脑电芯片的司机疲劳驾驶监测装置及疲劳判别算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30215.7 | 申请日: | 2018-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7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屹然;代文卓;纪琳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屹然 |
主分类号: | G08B21/06 | 分类号: | G08B21/06;G08B21/18;A61B5/0476;A61B5/1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脑电 脑电采集 中央处理器模块 芯片模块 状态指示灯模块 语音报警模块 参考电极 电极触点 监测装置 司机疲劳 触点 算法 疲劳 芯片 驾驶 输出端连接 装置利用率 电源模块 疲劳驾驶 实时监测 双向连接 装置使用 行车安全 输入端 准确率 电源 供电 司机 响应 | ||
一种基于生物脑电芯片的司机疲劳驾驶监测装置与及疲劳判别算法属于行车安全技术领域;包括中央处理器模块、生物脑电芯片模块、语音报警模块、状态指示灯模块、脑电采集干电极触点、脑电采集参考电极触点和电源模块;所述脑电采集干电极触点和脑电采集参考电极触点输出端连接生物脑电芯片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生物脑电芯片模块与中央处理器模块双向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模块分别连接语音报警模块和状态指示灯模块,所述电源为整个装置供电;本发明实现了一种实时监测司机是否疲劳驾驶的装置,具有响应时间短,准确率高的特点,提高了装置利用率,降低了装置使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行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脑电芯片的司机疲劳驾驶监测装置及疲劳判别算法。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多,交通事故也持续增加。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由于疲劳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约9000人,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统计数据表明,司机疲劳引起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20%左右,占特大交通事故数的40%以上。如果能在司机疲劳产生的初期给予预警,那么就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交通安全意义重大。
现有的司机疲劳检测不少是基于人脸技术,因为需要对司机的正常状态和疲劳状态的特征进行识别分类判别,硬件成本较高,实时效果差,难以实现,且因有些司机的疲劳在脸部并没有特别反映,受个人特征影响比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脑电芯片的司机疲劳驾驶监测装置及疲劳判别算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生物脑电芯片的司机疲劳驾驶监测装置,包括中央处理器模块、生物脑电芯片模块、语音报警模块、状态指示灯模块、脑电采集干电极触点、脑电采集参考电极触点和电源模块;所述脑电采集干电极触点和脑电采集参考电极触点输出端连接生物脑电芯片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生物脑电芯片模块与中央处理器模块双向连接,所述中央处理器模块分别连接语音报警模块和状态指示灯模块,所述电源为整个装置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中央处理器模块包括芯片U1,型号为STM32F103C8T6,电阻R1、R19和R20,电容C1,晶体振荡器Y1和扩展接口SWD;芯片U1的引脚3通过晶体振荡器Y1连接芯片引脚4,芯片U1的引脚10分别连接R19一端和R20的一端,R19的另一端连接地线,芯片U1的引脚24分别连接芯片U1的引脚36、芯片U1的引脚48、芯片U1的引脚9和电源3.3V,芯片U1的引脚23分别连接芯片U1的引脚35、芯片U1的引脚47、芯片U1的引脚8和地线,芯片U1的引脚7分别连接R1的一端和C1的一端,R1的另一端连接电源3.3V,C1的另一端连接地线,芯片U1的引脚44连接地线,扩展接口SWD的引脚1连接电源3.3V,扩展接口SWD的引脚2连接地线,扩展接口SWD的引脚3连接芯片U1的引脚36,扩展接口SWD的引脚4连接芯片U1的引脚37。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脑电芯片模块包括芯片U4,型号为TGAM1,电阻R10和R11,排线P1;芯片U4的引脚1连接电源3.3V,芯片U4的引脚2分别连接地线和芯片U4的引脚3,芯片U4的引脚4连接电源3.3V,芯片U4的引脚5通过R10连接芯片U1的引脚30,芯片U4的引脚6通过R11连接芯片U1的引脚31,芯片U4的引脚7连接排线P1引脚3,排线P1的引脚1连接电源3.7V,排线P1的引脚2连接地线。
进一步地,所述脑电采集干电极触点和脑电采集参考电极触点输出端通过蓝牙模块连接生物脑电芯片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蓝牙模块包括芯片U2,型号为HC-052,电阻R48、R49和R50;芯片U2的引脚12连接电源3.3V,芯片U2的引脚13和21连接地线,芯片U2的引脚32通过R48连接芯片U1的引脚20,芯片U2的引脚34分别连接R49的一端和R50的一端,R50的另一端连接地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屹然,未经张屹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302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