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50372.4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1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吕正勇;朱湖地;秦森;苗竹;李淑彩;范吉强;宋登慧;郭明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B09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焕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硝基苯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原位淋洗后,用土著微生物培养得到的功能菌群进行原位修复;所述土著微生物所用的培养液包括诱导底物,所述诱导底物包括苯酚、邻苯二酚的一种或两种组合。使用原位淋洗协同土著微生物强化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去除效果显著,可快速起效且稳定持久,无需长期持续投加,工艺合理,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硝基苯类物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国防、印染、塑料、农药、医药等领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硝基苯类物质随工业废水、废渣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硝基苯类物质能够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被人体吸收,造成中毒甚至死亡,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多种此类化合物已被美国环保署(EPA)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目前,硝基苯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化学氧化、热脱附、土壤淋洗和生化处理等。但是,由于惰性基团硝基的存在,单一的修复方法通常处理效果有限,或处理成本过高,因此,复合工艺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例如,中国专利CN104511476A公开了一种零价铁还原-化学氧化联合工艺,对土壤中氯代硝基苯去除率达到88.3~95.8%。中国专利CN103624074B公开了一种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溶与芬顿氧化联用的修复方法,适用于高浓度氯代硝基苯的修复。
然而,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对某些中间产物降解不彻底。相比之下,生化法具有经济、高效、处理彻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硝基苯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显著优势。
生物强化是土壤生物修复领域中的一类重要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热点在于寻找或构建高效降解菌种,通过单一菌种或其相互间的复配制备生物菌剂,用于土壤修复。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生物菌剂产品投入市场,但类似产品均为外源菌种,且菌种组成较为单一,对特定的土壤环境适应性较差,在土壤中难以成为优势菌种,需长期持续投加,加之高效菌种的分离、构建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因此菌剂产品大多价格昂贵,运行成本偏高,并且外源菌种的投加还有可能因与土著菌种生态位重叠而造成生物安全性问题。另外,依靠目前生物技术仅能分离自然界1%左右的菌种,多数菌种无法分离,因此生态环境中土著微生物对污染物降解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发掘。
单一的生物修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修复周期长,对高浓度污染物处理能力有限等。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的方法,所述方法使用原位淋洗协同土著微生物强化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去除效果显著,可快速起效且稳定持久,无需长期持续投加,工艺合理,成本低廉,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在原位淋洗后,用土著微生物培养得到的功能菌群进行原位修复;所述土著微生物所用的培养液包括诱导底物,所述诱导底物包括苯酚、邻苯二酚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利用本发明修复硝基苯类污染土壤,适用的污染物浓度范围广,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对各种浓度水平的污染物去除率均可达到99%以上;
(2)本发明利用土著微生物构建功能菌群,有效菌种浓度高,适应性强,注入污染土壤环境后可快速起效且稳定持久,不存在生物安全性问题,并且无需长期持续投加,运行成本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03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