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着陆行走一体化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51848.6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0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郭为忠;林荣富;韩有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G1/16 | 分类号: | B64G1/16;B62D57/0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着陆 行走 一体化 机器人 | ||
一种着陆行走一体化机器人,包括:机身和在机身侧壁环绕设置的多个机械腿实现整体三自由度移动,该机械腿具有良好的承担冲击力的能力;所述的机身与机械腿之间设有机身连杆;每组机械腿包括:通过球副相连的支柱和足垫;支柱包括:两根通过转动副相连的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本发明采用腿式结构,比起轮式或履带式结构具有更强的越障能力;腿部采用并联结构,比起串联腿结构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腿部上方的并联机构的支链使其可以实现腿足端点的三维空间运动;腿部下方被动的球副,具有局部地形适应能力;整个机构在移位探测时,机身具有三维的移动能力和三维的转动能力,具有较强的姿态调整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行走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着陆行走一体化机器人。
背景技术
地外星体探测,是人类进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巡视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进入人类难以涉足的区域,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现有技术的巡视机器人多为车轮式、履带式和腿足式,其中:腿足式机器人多为串联机构,该种机器人的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承受巨大的冲击力;具有调姿与行走功能的机器人多存在行走时灵活性不高的问题。随着人类对未来地外星体的基地建设的要求以及危险作业的要求,提出一种集折叠展开、着陆缓冲、地形适应、姿态调整和行走移位五大功能于一身的机器人,进一步提升其承担巨大冲击力的能力,以及着陆行走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着陆行走一体化机器人,具有折叠展开、着陆缓冲、地形适应、姿态调整和行走移位五大功能,并进一步提升其承担冲击力的能力,以及着陆行走的稳定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机身和在机身侧壁环绕设置的多个机械腿实现整体三自由度移动,该机械腿具有良好的承担冲击力的能力。
所述的机身与机械腿之间设有机身连杆。
所述的机械腿包括:支柱和与之转动连接的足垫、与支柱相连的连接机构和与连接机构相连的并联机构。
所述的支柱包括:两根通过转动副相连的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其中:第一杆件与连接机构相连,第二杆件与足垫通过球副连接实现足垫三自由度转动。
所述的连接机构为闭环形式,具体包括:平台、第三杆件和第四杆件,其中:第三杆件的一端和第四杆件的一端通过转动副与平台相连,第三杆件和第四杆件的另一端均呈U字形并各自与第一杆件的中部和第二杆件的中部转动连接从而实现平台的三个移动和一个转动的四个自由度。
所述的并联机构包括:一组中链和两组旁链,其中:两组旁链分别位于中链的两侧且与连接机构通过球副相连以实现相对连接机构的三自由度转动。
所述的中链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连杆、第六连杆和滑块,其中:第五连杆和第六连杆通过移动副相连,第五连杆通过转动副与机身连杆相连,滑块与平台相连以带动中链上下移动。
所述的旁链包括:通过虎克铰互相连接的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其中:第七连杆与机身连杆通过转动副相连,第八连杆与平台通过球副相连。
所述的并联机构与机身连杆连接的转动副处设有驱动副,通过向转动副提供转动驱动力以带动驱动副。
所述的转动驱动力通过液压马达、旋转电机驱动减速器或旋转电机驱动蜗轮蜗杆实现。
所述的第二杆件、第六连杆和第八连杆的内部设有缓冲结构。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腿式结构,比起轮式或履带式结构具有更强的越障能力;腿部采用并联结构,比起串联腿结构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腿部上方的并联机构的支链使其可以实现腿足端点的三维空间运动;腿部下方被动的球副,具有局部地形适应能力;整个机构在移位探测时,机身具有三维的移动能力和三维的转动能力,具有较强的姿态调整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18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