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3312.6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4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谭云川;车立志;高云川;杨德荣;乔举旗;韩海健;李俊福;唐绍华;张建猛;朱杨昆;唐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2 | 分类号: | B01D46/02;B01D46/10;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昆明盛鼎宏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3 | 代理人: | 许竞雄 |
地址: | 663000 云南省文***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气 氨气吸收 混合气体 氢气 净化 处理工艺 余热通道 铝灰 氨法脱硫系统 净化系统 煤气混合 燃料使用 焙烧炉 再利用 氨液 混气 吸收 送入 | ||
1.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先将氨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入余热通道;b.待氨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余热通道后,将其导入氨气吸收与净化系统进行净化和吸收;c.最后将净化后的氢气送入混气站与煤气混合后作为焙烧炉的燃料使用,而吸收了氨气的氨液被送至氨法脱硫系统进行再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的氨气吸收与净化系统包括一级降温吸收塔(1)、二级吸收塔(2)和除尘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降温吸收塔(1)的进气口和排气口通过管道分别与除尘器(3)的出气端和二级吸收塔(2)的进气口相连,除尘器(3)的进气端与混合气体进气管相连,二级吸收塔(2)内腔的填料层(4)有两层以上,设置在二级吸收塔(2)内腔下部与最下层填料层配合使用的喷淋机构为二号底层喷淋机构(5),二号底层喷淋机构(5)的供水管的进水端通过一号氨水循环泵(6)与二级吸收塔(2)的稀氨水排出管相连,设置在二级吸收塔(2)内腔中与其他填料层配合使用的喷淋机构为二号上层喷淋机构(7),二号上层喷淋机构(7)的供水管则与清水供水管网相连,二级吸收塔(2)的稀氨水排出管还通过过渡管(8)与设置在一级降温吸收塔(1)内腔的一号喷淋机构(9)的供水池(10)相连,一号喷淋机构(9)的供水池(10)通过一号喷淋机构(9)的供水管与一号喷淋机构(9)相连,一号喷淋机构(9)的供水管的中部设有二号氨水循环泵(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降温吸收塔(1)的塔壁外设有吸收塔降温机构。
4.根据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降温机构包括环绕一级降温吸收塔(1)的塔壁外部设置的吸收塔水冷循环管道(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号底层喷淋机构(5)的供水管的管壁外部以及过渡管(8)的管壁外部均设有管道降温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降温机构包括环绕二号底层喷淋机构(5)的供水管的管壁外部设置以及环绕过渡管(8)的管壁外部设置的管壁水冷循环管道(1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降温吸收塔(1)的氨水排出口通过管道与分流氨水池(14)相连,分流氨水池(14)内设有氨水浓度检测传感仪(15),氨水浓度检测传感仪(15)与阀门开闭控制器电信号连接,分流氨水池(14)的氨液出口包括一号出口和二号出口,一号出口和二号出口分别通过管道与饱和氨液收集池(16)和一号喷淋机构(9)的供水池(10)相连,一号出口和二号出口处分别设有用于控制一号出口开闭的一号电磁阀和用于控制二号出口开闭的二号电磁阀,一号电磁阀和二号电磁阀均与阀门开闭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环绕分流氨水池(14)的池壁还设有池壁水冷循环管道(17)。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器(3)为布袋除尘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铝灰处理工艺中氨气吸收与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通道的中部设有金属过滤网筛,金属过滤网筛正对氨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流动方向的那一面表面设有耐热橡胶表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文山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331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