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荔枝蛀蒂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781776.X 申请日: 2018-07-17
公开(公告)号: CN108864019B 公开(公告)日: 2022-12-30
发明(设计)人: 杜永均;周鑫;尹勇;封传红;徐翔;张志东;杜占琴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D309/30 分类号: C07D309/30;C07C29/10;C07C33/048;C07C29/17;C07C33/02;C07C67/08;C07C69/145;A01N37/06;A01N31/02;A01P19/00
代理公司: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代理人: 袁忠卫
地址: 315800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荔枝 蛀蒂虫性 信息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说明书】:

一种荔枝蛀蒂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4‑戊炔‑1‑醇为起始原料,经过3,4‑二氢吡喃保护羟基之后得到羟基上THP保护的化合物5,它与反式二氯乙烯在金属钯化合物与碘化亚铜的共同催化下发生偶联反应得到化合物6,化合物6再在金属铁化合物的催化下与溴代顺‑3‑壬烯格式试剂发生进一步的偶联反应得到化合物7,化合物7随后在甲苯磺酸一水合物的催化下脱去THP保护基团而形成化合物8,化合物8经还原制得(4E,6E,10Z)‑十六碳三烯醇,它发生酯化反应得到(4E,6E,10Z)‑十六碳三烯乙酸酯。本发明的合成原料简单易得且成本低廉,合成步骤简短;同时立体选择性高,产率明显提高,且后处理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性信息素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荔枝蛀蒂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泸州等地区,它们是荔枝和龙眼果树的最主要害虫之一。在果树的营养期,荔枝蛀蒂虫产卵于荔枝的嫩叶和嫩梢上,幼虫以荔枝叶肉为食;结果期间,荔枝蛀蒂虫产卵于果皮上,孵化后的幼虫蛀入种子内取食;中果期后则由果实蒂部蛀入,常导致落果、幼叶中脉变褐色、表皮折裂、花穗顶端枯死,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常年引起减产20%~30%。

目前荔枝蛀蒂虫的防治手段主要还是依赖于药剂防治,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但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化学农药虽对害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施药同时也会对其天敌造成杀伤力,破坏生态平衡,也会很大程度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果实农药残留,对大自然和人类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长时间多次使用化学农药杀虫,还会导致害虫对常规性农药产生抗药性,从而虫害继续大面积发生。

国际上最常见的害虫防治技术包括自然天敌、微生物、化学农药和化学信息素技术,其中化学信息素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新兴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高度专一、低风险和环境友好等优点,逐渐引起全球各国的重视和推广应用。欧美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陆续有国家采用荔枝蛀蒂虫性信息素技术进行田间试验诱捕成虫,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而国内在这一方面依然只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由于该虫个体小,人们对其发生规律不清,没有理想的种群监测方法,性信息素诱捕的测报方法可以填补其空白。

荔枝蛀蒂虫性信息素经分离,鉴定,得出四种主要成分别是(4E,6E,10Z)-十六碳三烯乙酸酯,(4E,6Z,10Z)-十六碳三烯乙酸酯,(4E,6E,10Z)-十六碳三烯醇,(4E,6Z,10Z)-十六碳三烯醇,荔枝蛀蒂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主要是上述四种化合物组成,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种群的荔枝蛀蒂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组分不完全相同,需要经过分析,生测之后才能配制出引诱力极强的性信息素。

如申请号为CN201210218955.5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及诱芯》(申请公布号为CN102696597A)公开了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其特征是:由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醇、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醇、正十六醇按照重量份数比例0.1~3:12~25:1~5:1~15:12~50混合组成。其应用于荔枝蒂蛀虫病虫害的防治和测报,诱捕成功率高,有利于产业增效、果农增收,而且不会存在农残影响食品安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申请号为CN201310704217.6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荔枝蛀蒂虫的组合物》(授权公告号为CN104719288B)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荔枝蛀蒂虫的组合物,按重量比,包括: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20~80份、顺-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5~35份、反-9-十六碳烯醇乙酸酯5~35份,和正十二醇10份。该发明的组合物用于干扰成虫的交配行为,进而减少幼虫的产生量;且配方简单,迷向效果好;用于防控果树害虫荔枝蛀蒂虫时,表现出了极佳的治理效果,大大减少了田间的幼虫基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17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