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叶片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90300.2 | 申请日: | 2018-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3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玲仙;张敦宇;陈玲;程在全;肖素勤;付坚;陈越;钟巧芳;殷富有;柯学;王波;罗红梅;雷涌涛;曾黎琼;蒋聪;吴金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知道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 53116 | 代理人: | 谢乔良;张玉 |
地址: | 650223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野生 叶片 外植体 获得 再生 植株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叶片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包括前处理、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分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步骤。本发明利用紧穗野生稻植株叶片作为外植体,采用清水清洗,用体积百分浓度8%的次氯酸钠处理8~12min,倒掉次氯酸钠,再加入体积百分浓度5%的次氯酸钠处理5~7min,倒掉次氯酸钠,无菌水洗6~7次后,接入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进行愈伤诱导培养,愈伤增殖,增殖愈伤再接入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分化苗经过生根,炼苗最后移栽大田,在愈伤诱导、愈伤增殖、分化培养以及生根培养过程中运用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和培养技术条件的变化,成功的利用紧穗野生稻植株叶鞘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获得再生植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叶片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得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紧穗野生稻(
目前,紧穗野生稻的繁殖手段主要是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以及种子繁殖,利用茎干扦插和分根移栽繁殖紧穗野生稻后代,繁殖过程繁琐、繁殖率低、时间长;利用种子进行繁殖,种子落粒性强,种子品质较差,种子萌发率较低,这样严重妨碍了紧穗野生稻的保存、保护和利用。为了更多、更好、更快地获得紧穗野生稻后代,开发一种拓宽紧穗野生稻繁殖范围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紧穗野生稻叶片为外植体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前处理、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分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步骤,具体包括:
A、前处理:选择新长出的紧穗野生稻叶片,清洗后灭菌备用;
B、诱导培养:将前处理后的新叶片切成0.5~0.8cm接入诱导培养基上,于温度25~30℃下暗培养10~20天得到诱导愈伤组织;
C、增殖培养:将诱导愈伤组织切成0.3~0.6cm接入增殖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暗培养20~30天得到增殖愈伤组织;
D、分化培养:将增殖愈伤组织切成1.2~1.5cm接入分化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进行弱光培养20~30天后,再换相同分化培养基一次,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进行弱光培养10~20天得到小苗;
E、壮苗培养:将小苗接入壮苗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2500~3500Lx下进行光照培养20~30天得到健壮无根苗;
F、生根培养:将健壮无根苗接入生根培养基中,于温度25~30℃、光照为3500~4500Lx下进行光照培养10~20天得到生根苗;
G、炼苗移栽:将生根苗的根部培养基冲洗干净,加水淹没根部,于温度25~30℃、光照为1500~2500Lx下过渡培养2~4天,然后在加入腐殖土继续培养8~12天至长出新根,即刻移栽大田中;
其中,所述的诱导培养基为:MS 4~4.5g/L+2,4-D 6~8mg/L+琼脂粉8~10g/L+蔗糖20~40g/L,pH5.8~6.0;
所述的增殖培养基为:MS4~4.5g/L+2,4-D 4~6mg/L+琼脂粉8~10g/L+蔗糖20~40g/L,pH5.8~6.0;
所述的分化培养基为:MS4~4.5g/L+6-BA4~5mg/L+ZT2~4mg/L+NAA0.02~0.04mg/L+植物凝胶2.5~3g/L+蔗糖20~40g/L,pH5.8~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03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