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卸扣的整体锻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09732.3 | 申请日: | 201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3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吴玉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澄东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5/00 | 分类号: | B21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赵海波;孙燕波 |
地址: | 2144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扣 加热炉 整体锻造 下料 压扁 加热 弧形连接部 成品检测 成品形状 锻压设备 生产效率 形状特征 折弯成型 折弯处理 承载力 锻件 车加工 环形部 平直部 圆棒状 圆棒 圆钢 折弯 打磨 修整 成型 锻造 化验 入库 分析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卸扣的整体锻造方法,涉及卸扣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SS01下料:根据要求对原材料化验、分析并下料,SS02锻造:在加热炉内加热,采用锻压设备将锻件锻造成圆棒状,并将两端压扁,SS03车加工:将圆钢两端铣出平面,其余部位车圆,SS04折弯成型:在加热炉内加热后进行折弯处理,SS05表面处理:对成品进行打磨修整,SS06成品检测,SS07入库。本发明通过在成品形状不影响承载力的条件下,将卸扣本体设为由一组平直部、一组环形部和一弧形连接部组成的形状特征,生产时采用锻圆棒、两端压扁、两端铣出平面、其余部位车圆,最后折弯的流程,解决了现有的大型卸扣不便于成型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卸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卸扣的整体锻造方法。
背景技术
卸扣是索具的一种,按使用场所可分为船用和陆用两种,目前较好的卸扣一般都是用合金钢材质,改变了过去普通碳钢的历史,国标卸扣包括一般起重用卸扣、船用卸扣和普通卸扣,重量较重,体积较大,一般不安装于不经常拆卸的位置。
现有的卸扣由于承受的重力较高导致重量较重,体积偏大,然而对外形要求并不高,小型卸扣一般采用模锻技术,对于大型卸扣,目前锻造难度较大,成型困难,从而降低了大型卸扣的生产效率,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卸扣的整体锻造方法,通过在成品形状不影响承载力的条件下,将卸扣本体设为由一组平直部、一组环形部和一弧形连接部组成的形状特征,生产时采用锻圆棒、两端压扁、两端铣出平面、其余部位车圆,最后折弯的流程,解决了现有的大型卸扣不便于成型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大型卸扣的整体锻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S01下料:根据要求对原材料化验、分析并下料;
SS02锻造:将坯料放置在天然气加热炉内加热,将温度控制在800℃-1180℃的范围,不可过烧,锻压设备为2吨的电液锤,将锻件锻造成圆棒状,并将两端压扁;
SS03车加工:将圆钢两端铣出平面,其余部位车圆,并采用超声波进行初步的无损检测;
SS04折弯成型:无损检测合格后将工件放置在加热炉内加热后进行折弯处理,使工件满足规定工艺形状;
SS05表面处理:对成品进行打磨修整,去除应力敏感区,修整到规定尺寸并磨光;
SS06成品检测:每个成品均采用超声波进行无损检测,并检测成品表面是否光洁、无毛刺、无裂纹和折叠过烧等降低强度的局部缺陷,且成品两端进行磁粉检测,并选择试样进行变形试验和疲劳试验;
SS07入库:在成品上喷洒油液防锈,并包裹海绵套后密封放置在架体上放入仓库。
进一步地,所述SS01中采用超声波切割机下料,保证坯料的质量一致,且保证下料件表面光滑,无锯口和棱角。
进一步地,所述SS02中用电液锤将加热的圆钢坯料反复镦粗拔长,使组织均匀,并使得产品锻造比>3。
进一步地,所述SS06中的成品包括一组平直部、一组环形部和一弧形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的横截面为二分之一圆结构,两所述平直部呈平形状分布,两所述环形部位置上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SS06中的变形试验中抽取5个试样,且每个试样必须能承受DNV船检规范中所规定的验证力。
进一步地,所述SS06中的疲劳试验中抽取5个试样,每次循环作用力的最大值为DNV船检规范中验证力的0.75倍,最小验证力在0-3KN的范围,作用频率在6-26HZ之间,且卸扣必须在这样的条件下承受10000次循环后仍能承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澄东锻造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澄东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097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