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纳米抗菌剂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32450.5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2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芮玉奎;郝毅;段成;王瑶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59/20 | 分类号: | A01N59/20;A01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迎硕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2 | 代理人: | 钱扬保;张群峰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植物真菌 纳米抗菌剂 纳米氧化铜 植物叶片 病害 高效植物 有效预防 真菌侵染 病原体 抗菌剂 悬浮液 抗性 真菌 侵染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纳米抗菌剂,由纳米氧化铜与水形成的悬浮液构成,其中纳米氧化铜的浓度为50‑200mg/L。本发明所制备的高效植物抗菌剂在提升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抑制真菌侵染植物叶片具有显著功效,可以有效预防、抑制真菌对植物叶片的侵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植物抗真菌剂。具体涉及一种运用于防治真菌对植物侵染的纳米抗菌剂,包含其主要成分、制备方法及其施用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的真菌病害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农业生产重要病害。目前,植物的真菌病害全球范围内已经占到病害总数的70%以上,在我国更是分布广泛,如: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白粉病、黑点病、干腐病等。真菌病害对于农作物的影响贯穿农产品生产、品运输、储存、销售各个环节,其主要危害体现在降低农作物产量、品质,影响农作物生产安全等。
目前针对植物真菌病害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改进作物品种等方法。作为高效的灭菌方法,抗真菌剂在农业病害防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三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农药,波尔多液等。但这些有机药剂在防治中出现了大量的抗药菌株,另外有机药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大,一些不易降解的农药或有机代谢物在环境或动植物体累积。
纳米材料通常是指尺度在1~100nm范围内的材料,由于其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体积效应等特性,在力学,光电学,微生物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众多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前景与巨大的应用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抑制真菌侵染植物的新型纳米抗菌剂,包含其主要成分、制备方法及其施用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到的新型植物抗真菌剂的重要成分为纳米氧化铜。纳米氧化铜,化学式为CuO,晶型为球形,颜色呈黑色。氧化铜纳米棒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体积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器,光电子材料和环境修复等方面。在诸多金属氧化物中纳米氧化铜的脱硫效果最好,其主要应用于烟煤气脱硫等领域。实验表明不同结构的纳米氧化铜均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反应有较强的催化作用,而多孔氧化铜纳米棒对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传感器生产上,纳米氧化铜可以增加对特定物质的灵敏度,如:将纳米氧化铜应用于H2O2检测的传感器,CO气体浓度感应器等。
本发明涉及到的纳米氧化铜,从抑制真菌孢子的萌发,阻碍菌丝的生长,提升与抗病原体侵染相关的植物内源激素水平三个角度,抑制真菌在植物叶片上的侵染过程,提升植物抗真菌病害的能力。
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纳米抗菌剂,由纳米氧化铜与水形成的悬浮液构成,其中纳米氧化铜的浓度为50-200mg/L。
优选情况下,纳米氧化铜的粒径为30-50nm,zeta电位为-12.70mV,导电率为0.0513mS/cm,水中溶解度为627μg/L(pH=7.0),纯度>99.9%。实验表明,该物性的纳米氧化铜对真菌的杀灭效果显著。
优选情况下,本发明的纳米抗菌剂中还可以含有氨水,氨水在悬浮液中的体积浓度为5-10%。本发明通过实验发现,在纳米氧化铜的悬浮液中加入氨水,在将本发明的纳米抗菌剂喷施于植物表面时,能够形成局部的氨气气氛,有效隔绝氧气,从而显著促进纳米氧化铜对真菌的杀灭作用;此外喷洒的悬浮液因含有氨水,能够作为氮肥被植物吸收,也能起到植物营养液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24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