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电基层制造方法及集电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32535.3 | 申请日: | 2018-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7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柯品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品聿 |
主分类号: | H01M4/66 | 分类号: | H01M4/66;H01M4/74;H01M10/613;H01M10/654;H01M8/0234 |
代理公司: | 43113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为;袁颖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五***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石墨 导热 金属材料 表面改质 传统电池 电池电极 电池效能 聚酰亚胺 烧结 大气电 低膨胀 电解液 高导电 集电体 贯孔 水表 网孔 基层 体能 制造 | ||
一种集电基层制造方法,是先以PI(Polyimide,聚酰亚胺)膜经贯孔作业与烧结作业制成布设有网孔的人工石墨片,再以大气电浆对该人工石墨片进行表面改质作业,形成具亲水表面的集电基层,将其用作于电池电极的集电体能与电解液直接作用,并藉由人工石墨高导电导热、低膨胀等优异特性,取代传统电池中金属材料的集电体,大幅提高电池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化学电池的集电材料,特别是一种利用网状人工石墨片作为集电材料的集电基层制造方法,同时涉及应用有该集电基层的集电体。
背景技术
充电电池,又称为二次电池(Secondary Battery),其中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最广泛,普遍用作于移动电话、平板、笔记本电脑、数字相机等各式携带型电子设备的蓄电、供电源,优点是能多次的充电与放电重复使用,而根据制作材料与工艺上的不同,其充放电的循环次数能达数百甚至两千多次。
一般的锂离子电池,主要组成包含有正极、负极、电解液、隔离膜、载体及安全装置等,正、负极分别具有集电体,并于其上涂布有各自混合的正、负极活性材料,放电时,锂离子能从负极活性材料移出至电解液,再像水进入海绵一样地进入正极活性材料,充电的过程则相反;其中,集电体主要是在电池充放电时作为电子的导体,目前的锂离子电池的集电体多采用导电度高的金属材料,正极集电体多以铝箔为主,而负极集电体多以铜箔为主。
然而,当下的锂离子电池,仍有诸多不足与缺点,如下:
1.依靠金属箔(铜箔、铝箔)来传递电子并储能,材料结合所使用的黏结剂会造成能量的耗损;
2.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迁徙使温度上升,而金属铜、铝具有不低的热膨胀系数(铜16.5×10-6/k、铝23.2×10-6/k),负荷过大时会造成膨胀变形、甚至有因金属膨胀而破裂的危险;
3.涂布于集电体上的活性材料,如负极常用的石墨粉,在充放电的过程充会因锂离子迁移而有剥落的情形,使电池整体随着充放电的次数增加而电容量衰退,限制了电池循环使用的寿命。
因此,充电电池的改进与提升,一直是本领域研究人员持续努力的课题,本案发明人以其对导电材料的专业与经验,经不断试验,终完成有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利用网状人工石墨片制成能作为电池电极的集电基层(集电体)的方法。
于是,本发明的集电基层制造方法,是先以PI(Polyimide,聚酰亚胺)膜经贯孔作业与烧结作业制成布设有网孔的人工石墨片,以大气电浆对该人工石墨片进行表面改质作业,使该人工石墨片形成具亲水表面的集电基层,而能与油性、水性电解液作用;藉由高导热、低膨胀的特性,在取代传统金属箔类来传递能量的同时,更弥补了金属箔类特性上的不足,且集电体一体成型的设计,更能避免黏结剂造成的能量耗损,简化传统电极制造复杂繁琐的工序并简化电池的内结构,让电池达到更轻、更薄的发展趋势。
一般而言,人工石墨(碳材)的亲水性差,自然特性通常为疏水,水接触角约为110°-120°,本发明的表面改质作业是利用大气电浆于常温环境、1mm-20mm的距离对人工石墨的表面进行喷射,来进行表面改质的过程,处理后人工石墨表面的水接触角不大于20°,为亲水性,且处理后于大气之中静置72小时,整体表面仍能保有水接触角不大于60°的亲水特性,如此即能亦适用于水性电解液,可大幅提升活化物质的附着性,使其提升产品性能及延长寿命。而水性电解液为环保材料,不仅帮助于环境维护,更能因应未来市场的趋势。
依前述制造方法,PI膜制成人工石墨片的过程中,贯孔作业及烧结作业可无先后之分;其中,贯孔作业是于PI膜(或经烧结的人工石墨片)上贯设孔密度10%-50%、孔径大小0.1mm-1mm的网孔;而烧结作业是使PI膜先阶段性升温至第一温度1000℃-1200℃形成碳化的效果,待完成后再阶段性升温至第二温度2500℃-3000℃,形成石墨化的效果,完成即生成该人工石墨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品聿,未经柯品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25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