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丁三醇油酸酯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63069.5 | 申请日: | 201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14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广;冯新军;咸漠;李美洁;徐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P7/64;C12R1/19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田鸿儒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丁 油酸 重组 及其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丁三醇油酸酯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所述重组菌是以大肠杆菌为出发菌株,将编码酰基转移酶的基因、编码脂酰CoA合成酶的基因、编码烯酰ACP还原酶的基因、编码甘油激酶的基因、编码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基因和编码DAGP磷酸酶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得到重组菌。经过发酵,实现了1,2,4‑丁三醇油酸酯的首次合成。本发明所构建的重组菌,在LB培养基中发酵24h,可以实现丁三醇和油酸钠的酯化,得到丁三醇油酸酯,为丁三醇的分离纯化提供新的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成丁三醇油酸酯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1,2,4-丁三醇(丁三醇,BT)是一种与甘油相似的无色透明物质,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有机合成的化学中间体,广泛的应用于JG、烟草、化妆品、造纸、医药和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其硝化衍生物相比硝酸甘油有热稳定性好,毒性、挥发性较小,冲击感小等优点,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各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生物法合成BT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丁三醇属于醇类物质,易溶于水,难于从发酵液中分离。Frost团队曾经使用真空蒸馏法分离,但是在获得的产物中,有聚合物和降解物的污染;液相萃取的方法也有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和2-丁酮虽然可以萃取丁三醇,但是其萃取效率偏低;1-丁醇和2-丁醇可以高效萃取丁三醇,但是杂质偏多;目前还没有找到比较理想的萃取剂。
醇类物质和酸类物质可以很容易进行酯化反应。酯类物质难溶于水,并且易于水解重新得到醇类物质,现有的水解技术也比较成熟。有研究通过化学法将发酵液中的乳酸和甲醇、乙醇等低级醇类实现酯化,进一步离心水解获得乳酸,乳酸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相比传统的分离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减少了环境污染。BT作为醇类物质,同样可以实现酯化反应。但是目前合成BT的方法普遍为化学方法,而化学方法合成BT存在条件苛刻、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开发新的BT合成方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有研究使用生物方法合成BT,但是仍然存在发酵液中的BT难以分离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丁三醇油酸酯的重组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合成丁三醇油酸酯的重组菌。
所述重组菌过表达编码酰基转移酶的基因yqeF、编码脂酰CoA合成酶的基因fadD、编码烯酰ACP还原酶的基因fabI、编码甘油激酶的基因glpK、编码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基因plsB和编码DAGP磷酸酶的基因pgpB;出发菌株为大肠杆菌。
所述的编码酰基转移酶的基因yqeF、编码脂酰CoA合成酶的基因fadD、编码烯酰ACP还原酶的基因fabI、编码甘油激酶的基因glpK、编码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基因plsB和编码DAGP磷酸酶的基因pgpB来源于大肠杆菌。
所述编码酰基转移酶的基因yqeF在NCBI的基因ID为947324,编码脂酰CoA合成酶的基因fadD在NCBI的基因ID为946327、编码烯酰ACP还原酶的基因fabI在NCBI的基因ID为945870、编码甘油激酶的基因glpK在NCBI的基因ID为948423、编码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的基因plsB在NCBI的基因ID为948541和编码DAGP磷酸酶的基因pgpB在NCBI的基因ID为945863。
本发明还提供构建上述重组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克隆酰基转移酶基因yqeF,将所得基因与质粒pACYCDuet-1进行酶切、连接,并转入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中,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获得重组载体pACYCDuet-yqeF;
2)克隆脂酰CoA合成酶基因fadD,将所得基因与步骤1)所得载体pACYCDuet-yqeF进行酶切、连接,并转入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中,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获得重组载体pACYCDuet-yqeF-fad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63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