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段盖上钢框架与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6092.4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4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栓;周牧;张伯英;李宗凯;巩同川;田磊;温雅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4B1/18;E04B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陈宪忠 |
地址: | 10008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换梁 钢筋混凝土框架 上钢框架 钢筋混凝土梁 钢筋混凝土柱 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 竖向平行 车辆段 钢管柱 钢梁 棋盘格 耗材 托柱 系梁 跨度 | ||
车辆段盖上钢框架与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包括盖上钢框架、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盖上钢框架包括多根竖向平行设置的钢管柱,由水平的钢梁连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按棋盘格均匀分布的多根竖向平行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柱,由横向转换梁和纵向钢筋混凝土梁连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在转换梁之间进一步设置横向转换梁一并与纵向钢筋混凝土梁连成节点一,在纵向钢筋混凝土梁之间设置纵向的托柱系梁与转换梁连接成节点二;盖上钢框架盖设在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钢管柱底部插入下方对应处的钢筋混凝土柱内或封在下方对应节点一或节点二处的转换梁一或转换梁内。本发明可解决现有技术耗材多、自重大、层高和跨度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具体为车辆段盖上钢框架与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段上盖开发业态主要为住宅及办公,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会在底部地铁车库层与上部分塔式住宅层之间设置隔震转换层,具体见附图中的图1、图2。
现有车辆段上盖开发结构形式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型钢混凝土结构,盖上开发结构自重及抗侧刚度较大,对下部两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较为不利,进行性能化设计之后成本增加较多。
申请公布号为CN105926675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地铁车辆段盖上盖下一体的混合结构,下部采用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在剪力墙短柱位置增加了型钢,除此之外柱跨间还有剪力墙结构,其缺陷是自身重量较大,结构本身耗材较多,成本较高;此外,柱跨间设置型钢剪力墙会形成空间阻隔,使盖下结构内部空间不够通透开敞,这会限制工艺布局及使用需求;采用该结构后盖上结构体系与下部短柱及框架柱连接的构件尺寸并未变化,仍然维持的是原尺寸,因此无法解决耗材量大以及盖上盖下结构竖向抗侧刚度比的差异较大等问题;盖上盖下结构竖向构件是直通连接的,不存在托换,其缺陷是盖上盖下轴网要求对齐,对于上盖开发结构的轴网尺寸及空间布局有限制,不能灵活布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段盖上钢框架与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车辆段盖上钢框架与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包括盖上钢框架、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
所述盖上钢框架包括多根竖向平行设置的钢管柱,各所述钢管柱之间布设横向和纵向钢梁连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
所述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按棋盘格均匀分布的多根竖向平行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柱,各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之间布设横向转换梁和纵向钢筋混凝土梁连为一体式的框架结构;在所述转换梁之间进一步设置横向的转换梁一并与所述纵向钢筋混凝土梁连接成节点一,在所述纵向钢筋混凝土梁之间设置纵向的托柱系梁与所述转换梁连接成节点二;
所述盖上钢框架盖设在盖下钢筋混凝土框架上;所述钢管柱底部插入下方对应处的钢筋混凝土柱内或封在下方对应节点一或节点二处的转换梁一或转换梁内;
所述钢筋混凝土柱、转换梁、转换梁一、钢筋混凝土梁和托柱系梁内均设置钢筋、浇注混凝土。
所述钢管柱底部与钢筋混凝土柱的连接结构为:
所述钢筋混凝土柱骨架中心设置型钢,上下通透的中空的所述钢管柱下段外壁设置栓钉后向下插入钢筋混凝土柱骨架的内壁和型钢外壁之间;所述钢筋混凝土梁、转换梁内部贴合钢管柱外壁设置牛腿一,所述牛腿一末端对接锚固工字钢梁一;
所述钢筋混凝土柱侧壁内的竖向受力钢筋顶部固定在平行于钢筋混凝土柱侧壁设置的竖筋连接板上,所述竖筋连接板上沿固定在牛腿一的上翼缘一底面;所述转换梁的上、下壁内侧的受力钢筋通过搭接水平连接板一固定在钢管柱外壁;各个所述牛腿一两侧上翼缘一与下翼缘一之间对称设置平行于牛腿一的腹板一的腰筋连接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和转换梁的侧壁内的腰筋固定在腰筋连接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60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