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重荧光PCR法联合检测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及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810897741.2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0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德;孙九峰;张鲍欢;谈琦琪;梁楚敏;张欢;张欣;周惠琼;宁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51;C12R1/9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肖宇扬;付静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病毒 核苷酸序列 反向引物 引物探针 正向引物 特异性引物 双重荧光PCR 联合检测 试剂盒 检测灵敏度 探针及引物 病毒检测 有效检测 探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重荧光PCR法联合检测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包括针对巴泰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及探针、针对泰纳病毒的探针及引物,所述针对巴泰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包括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针对巴泰病毒的正向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针对巴泰病毒的反向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所述针对泰纳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包括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针对泰纳病毒的正向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针对泰纳病毒的反向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本发明的引物探针组及使用引物探针组的试剂盒可以对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进行有效检测,检测灵敏度均可达1×103copies/ml,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巴泰病毒、泰纳病毒检测的缺失,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检测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及试剂盒,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双重荧光PCR法联合检测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的引物探针组、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巴泰病毒(Batai virus,BATV)属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us)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yavirus) 布尼亚病毒属(Bunyavirus),上世纪50年代首先在马来西亚的库蚊中分离到,随后在欧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媒介中分离到。巴泰病毒感染可引起人类类似流感样感染症状,偶尔引起病毒性脑炎症状,该病毒可引起反刍动物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包括流产、早产及遗传缺陷。巴泰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中地理区域分布最为广泛的病毒,也是媒介多样性最多的病毒,主要媒介包括多斑按蚊(Anopheles maculipennis)、须喙按蚊(Anopheles barbirostris)、雪背库蚊(Culex gelidus)、刺伊蚊(Aedes punctor)。人群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欧洲瑞士、芬兰、德国、奥地利及南斯拉夫的阳性率低于1%,而在斯洛伐克的阳性率高达32%,而在动物中的阳性率从1%至46%不等,虽然在非洲除乌干达之外并无感染报道,但依据媒介即宿主易感性,推测非洲其它国家也有该病毒的传播流行。
泰纳病毒(Tahyna virus TAHV)属布尼亚病毒属(Bunyavirus),也称为加利福尼亚脑炎布尼亚病毒(California encephalitis orthobunyavirus),是一种蚊媒传播病毒,可引起人类似急性发热流感样疾病,偶尔引起不典型肺炎及脑膜炎,哺乳动物感染后可出现短期的病毒血症,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春夏交替季节,受蚊媒密度影响。主要传播媒介是一些随洪涝灾害发生相伴的维克斯伊蚊(Aedes vexans)。人群血清学调查表明欧洲捷克共和国的人群血清阳性率较高,而澳大利亚阳性率较低,最近对欧洲中部的奥地利、罗马尼亚及匈牙利的野生蹄类动物的血清学调查表明三个国家的野猪中阳性率平均为15.2%,奥地利的野猪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为26.7%,马鹿中为 9.8%,提示泰纳病毒在中欧及东欧仍在持续传播流行,但在西欧国家的流行情况未知。
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目前报道的流行区域有限,但随着国际间贸易量增加、旅游人群增长及货物流动运输增加及不断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人与动物及禽类的接触更加频繁,导致人畜共患病传播流行风险不断增多,比如最近的基孔肯雅热病毒及寨卡病毒全球流行传播,然而,目前全球尚未建立针对这些病毒的预警及应急检测机制以应对潜在的爆发风险,因而,我们有必要开发新型的、可快速执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应对可能的针对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的应急检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双重荧光PCR法联合检测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的引物探针组、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缺少对巴泰病毒及泰纳病毒进行有效检测方法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977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