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空调风门自动控制方法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00798.3 | 申请日: | 201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7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何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邓超 |
地址: | 4000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境数据 汽车空调风门 采集模块 车内 汽车周围环境 用户输入要求 自动循环控制 外循环模式 操作命令 技术效果 接收用户 能量补给 判断逻辑 温度操作 循环控制 智能判断 外循环 风门 能源 光照 采集 发送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自动控制方法与装置,包括首先若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允许风门自动循环控制的操作命令,则接收用户输入的目标温度操作;然后接收采集模块发送的第一环境数据和第二环境数据;最后根据目标温度、第一环境数据和第二环境数据确定汽车空调风门开启内循坏模式或外循环模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采集模块采集包括车内温度和车内湿度的第一环境数据和包括车外温度、车外湿度和光照强度的第二环境数据,结合用户输入要求,智能判断汽车空调风门开启内循坏或外循环,有效利用汽车周围环境能量作为能量补给,解决了汽车空调风门循环控制都是单一的判断逻辑,浪费能源的技术问题,达到了节约能源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自动控制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节能减排是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焦点。汽车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空调,一般情况下汽车采暖用外循环,采冷用内循环,导致内外循环风门的控制都是单一的判断逻辑,并没有考虑车辆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自动控制方法与装置,以缓解了汽车空调空调风门内外循环的控制都是单一的判断逻辑,浪费能源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自动控制方法,应用于处理器,包括:
若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允许风门自动循环控制的操作命令,检测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用于设置目标温度的设置操作;
若接收到所述设置操作,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第一环境数据和第二环境数据;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所述第一环境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数据确定汽车空调风门工作模式,所述汽车空调风门工作模式包括内循坏模式和外循环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温度、所述第一环境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数据确定汽车空调循环风门工作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所述第一环境数据、所述第二环境数据以及预设的车内热负荷计算公式计算车内热负荷值;
若所述车内热负荷值大于零,生成制冷控制指令,控制汽车空调开启制冷工作模式;
若所述车内热负荷值不大于零,生成制热控制指令,控制汽车空调开启制热工作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温度、所述第一环境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数据确定汽车空调循环风门工作模式,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温度、所述第一环境数据、所述第二环境数据以及预设的车外热负荷计算公式计算车外热负荷值;
当所述汽车空调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时,若所述车内热负荷值高于所述车外热负荷值,生成外循环控制指令,控制汽车空调风门开启外循环模式;若车内热负荷值低于或等于车外热负荷值,生成内循环控制指令,控制汽车空调风门开启内循环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温度、所述第一环境数据和所述第二环境数据确定汽车空调循环风门工作模式,还包括:
当所述汽车空调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时,若车内热负荷值不高于车外热负荷值,生成外循环控制指令,控制汽车空调风门开启外循环模式;若所述车内热负荷值高于车外热负荷值,生成内循环控制指令,控制汽车空调风门开启内循环模式。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空调风门自动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若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允许风门自动循环控制的操作命令,检测是否接收到用户输入用于设置目标温度的设置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007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