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舱室调温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910842.9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8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牟哲晗;翟京生;张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J2/12 | 分类号: | B63J2/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舱室 调温系统 倍增 保护模块 动力模块 系统电路 循环泵 取暖 温度传感器模块 温度调节过程 保证系统 充满液体 降低循环 节能减排 控制模块 使用寿命 温度传感 整体水温 不均匀 热资源 噪音 捕捉 体内 配合 开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舱室调温系统,包括系统电路保护模块、温度传感控制模块和空气倍增动力模块。三个模块相互配合,完成对水的循环工作。温度传感器模块通过捕捉温度变化来控制空气倍增动力模块来调节整体水温,系统电路保护模块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目前家船舶舱室温度调节过程中,水温不均匀所造成的热量浪费和取暖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循环泵运行前必须使泵体内充满液体的缺陷,开发一种基于空气倍增原理的船舶舱室调温系统,进而延长循环泵使用寿命,降低循环泵的噪音,减少热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高效取暖和船舶舱室调温系统的节能减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温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根据温度高低自动完成对管道内热水循环的调温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运大国和造船大国,2017年,我国在全球造船三大指标上全面领先,位居世界第一位。此外,2017年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也稳居世界第一。远洋航行具有距离远、耗时长、跨越维度大的特点,一条航线可能会跨越几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的热量条件差异很大,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也不等,因此,当船舶长时间航行在寒冷的温度带时,舱室取暖是一个及其重要的问题。水暖供暖更是在采暖过程中被广泛地使用。但在目前船舶舱室水暖供暖过程中,热水管路中水温不均匀所造成的热量浪费和取暖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船舶舱室控温系统,主要针对船舶舱室控温,实现减少热资源的浪费,高效取暖和船舶舱室调温系统的节能减排。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舶舱室调温系统,包括系统电路保护模块、温度传感控制模块和空气倍增动力模块;所述系统电路保护模块的输出与所述温度传感控制模块的继电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输出与所述空气倍增动力模块的电机相连接,以控制所述空气倍增动力模块向热水管道内输送流动风;所述空气倍增动力模块的环形出风口与所述热水管道相连通,以向热水管道内输送流动风;所述温度传感控制模块的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热水管道外壁上,监控所述热水管道温度以控制所述继电器的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传感控制模块包括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和继电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贴合在所述热水管道外壁上,当所述热水管道表面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所述继电器不闭合,调温系统不通电;当所述热水管道表面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所述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号转变为电流信号传输到所述继电器,促使所述继电器闭合,调温系统开始通电。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电路保护模块包括用于将220v电压转变为调温系统工作电压的适配器,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功能的漏电保护器,和电源插头;所述电源插头、适配器、漏电保护器通过导线依次连接,所述适配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继电器的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倍增动力模块包括空气倍增圈、电机、风道、吸风口、单向阀,所述电机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所述吸风口的输入端相连接,以控制所述吸风口吸风;所述吸风口的出风口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空气倍增圈相连接,以放大吸入的风能;所述空气倍增圈卡在所述热水管道外壁上,所述空气倍增圈的内壁上设置有将增强速度后的风吹至所述热水管道内的环形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上设置所述单向阀。
其中,所述热水管道外壁上、位于所述环形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环形出风口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船舶舱室调温系统设置在水暖供暖系统中的回水管路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出的新型船舶舱室控温系统,首先对热水管道中热水的温度进行监测,然后完成对系统电路的控制和对管道中热水的循环工作,整个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化、静音化,能大大提高循环泵的使用寿命和供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船舶舱室控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08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舶排气管防雨帽弹性式隔振结构
- 下一篇:机臂结构和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