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汽油的组合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60075.2 | 申请日: | 2018-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7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罗重春;陈齐全;邹圣武;雷凡;陆志强;李敏;覃水;王绣程;罗凯;张俊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67/00 | 分类号: | C10G67/00;C10G53/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谢德珍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裂化 汽油 组合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组合加工工艺,包括先将催化裂化汽油在80℃~90℃,压力0.07~0.20MPa的条件下切割成轻组分汽油和重组分汽油,所述轻组分汽油进入抽提精制装置进行碱液抽提脱硫,所述重组分汽油进入吸附脱硫装置进行吸附脱硫;经过脱硫处理后的精制轻组分汽油和精制重组分汽油合并,得到硫含量不大于10ppm的汽油产品。本发明的组合加工工艺得到的汽油产品不仅硫含量超低,而且相较分割前催化裂化汽油的辛烷值下降不到0.5个单位,甚至更低。另外,该工艺还可以降低吸附脱硫装置负荷,延长反应器顶部过滤器等装置关键设备运行周期和吸附剂使用寿命,且能够停用产品稳定塔,从而降低装置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辛烷值损失少的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组合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汽油清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汽油池组成以催化裂化汽油为主,据统计占比达74%;综合各种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为催化裂化汽油调和手段相对较少,升级需要降硫、降烯烃且保证高辛烷值。因此,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降烯烃和提高汽油池辛烷值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汽油质量升级工作长期面对的主要难题。
从国内外炼油行业来看,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主要有:(1)选择性加氢脱硫,以法国Axens公司的催化裂化汽油固定床脱硫技术(Prime-G+)为代表,其工艺流程包括全馏分选择性加氢(SHU)及分馏、重汽油加氢脱硫(HDS)两部分,可与催化裂化装置实现同步运行;(2)吸附脱硫,以美国Conocophilips公司的流化床吸附脱硫技术(S-Zorb)为代表;(3)中国石化在S-Zorb技术基础上改进的第三代吸附脱硫技术,正在中石化系统内进行全面推广。
对于吸附脱硫技术来说,主要有两个技术问题:(1)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设计加工能力是否与催化裂化装置汽油产能相匹配。通过优化催化裂化装置原油配伍、调整催化剂配方等手段,催化裂化汽油产能已经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而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的运行负荷要求相对平稳,超负荷运行对装置的安全生产和长周期运行造成影响,且高负荷高苛刻度运行工况下汽油辛烷值损失约达1.0~1.2个单位。这就造成实际运行中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设计加工能力与催化裂化装置汽油产能不匹配,无法及时消化催化裂化装置产出的问题。(2)脱硫过程中辛烷值的损失;催化裂化汽油中含有的烯烃成分在加氢脱硫过程中也与氢发生加成反应,饱和度降低,导致汽油辛烷值的降低。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已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如公开号CN107353934A(公开日2017年11月17日)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减少S-Zorb装置汽油辛烷值损失的方法”,提出了调整催化裂化稳定塔的工艺操作参数,将S-Zorb装置原料中的碳四组份切割,与催化裂化液化气一起脱硫,脱硫后的碳四组份先与MTBE酯化,未反应的部分与经过S-Zorb装置脱硫后的汽油在稳定塔中混合后进行分馏。该工艺生产辛烷值损失小于0.5个单位。
发明人通过分析发现,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生产的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化物主要以硫醇、硫醚、噻吩硫为主。其中轻汽油(≯60℃催化汽油馏分油)中,硫的分布形态以硫醇为主(在84%以上),而噻吩硫则集中在重组分中。因此,考虑催化裂化汽油中不同形态的硫化物在不同馏分油中的分布,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工艺进行脱除,不仅可以释放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产能,实现与催化裂化装置灵活匹配,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脱硫醇与脱噻吩硫等其他脱硫工艺技术的优势,实现催化裂化汽油后处理过程辛烷值损失最小,以降低炼化企业加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组合加工工艺,不仅降低汽油后处理辛烷值损失,而且使吸附脱硫装置的产能与催化裂化装置匹配,确保装置长周期完全平稳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00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