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大豆不育基因的稳定紧密连锁标记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67760.8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2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燕;杨永庆;张孟臣;赵青松;闫龙;陈强;赵鑫;王凤敏;邸锐;冯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G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张培元 |
地址: | 050035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大豆 不育 基因 稳定 紧密 连锁 标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大豆不育基因的稳定紧密连锁标记及其用途,该标记包含如下三组核苷酸序列对:SEQ ID NO:1‑2、SEQ ID NO:3‑4、SEQ ID NO:5‑6。利用含有不育基因的转基因大豆植株构建雄性不育系,然后利用此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大豆以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大豆植株;在上述培育过程中,当大豆雄性不育系出苗后通过本发明的标记引物检测大豆是否稳定含有所述不育基因,从而确保大豆成熟后杂交授粉的成功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大豆杂交育种的不育基因鉴定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育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雌雄均不育、雄性不育雌性可育、质核互作不育。雌雄均不育因不能获得后代在大豆育种中应用意义不大,质核互作不育和雄性不育可在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2个雄性不育雌性可育基因,Gm02中含有4个,分别为ms3、ms4、msMOS、msp;Gm03中ms9基因;Gm07中含有ms8基因;Gm09中含有ms7基因;Gm10中含有ms2基因;Gm11中含有ms5基因;Gm13中含有三个不育基因,分别为ms1、ms6、st5。
大豆杂交种可以提高大豆产量,研究表明,大豆产量优势可超双亲平均的42%。大豆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如果想获得杂交种子,需要进行人工杂交,此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可能获得大量的杂交种子,如果大豆是雄性不育、雌性可育则可省去了人工去雄步骤,使获得大量杂交种子成为可能。
发明人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大豆雄性不育(花粉型)基因mst-M,将其用于大豆雄性不育系的构建和杂交种子的育种工作,并进一步开发了上述不育基因的三对标记引物,用于在不育系出苗后鉴定后者是否稳定携带有不育基因,早期判断材料育性,提前去除可育株,以便获得更多杂交后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大豆雄性不育基因的标记引物,用于在雄性不育系出苗后鉴定后者是否稳定携带有不育基因,提前去除可育株,以便获得更多杂交后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大豆不育基因的稳定紧密连锁标记,该标记包含如下三组核苷酸序列对:SEQID NO:1-2、SEQ ID NO:3-4、SEQ ID NO:5-6。
上述标记的用途,利用含有不育基因的转基因大豆植株构建雄性不育系,然后利用此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大豆以获得具有杂种优势的大豆植株;在上述培育过程中,当大豆雄性不育系出苗后通过上述标记引物检测大豆是否稳定含有所述不育基因,从而确保大豆成熟后杂交授粉的成功发生;所述不育基因为大豆雄性不育基因mst-M。
上述标记的开发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对大豆可育和选定的不育材料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
B、在步骤A的基础上,以公共大豆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在SNP富集区进行SNP位点的预测,选取测序深度>10且测序质量高的位点,将该位点上下游一定长度的序列以wildtype WT和Mutant type MT的形式列出;
C、对于步骤B选取的位点:
C-1、首先预测该位点是否能够引起酶切位点的出现或缺失,如果能够引起变异,即在该位点上下游各150bp左右设计上下游引物形成CAPs标记引物进行利用;
C-2、如果SNP位点不直接引起酶切位点的变异,在设计引物时,对SNP位点相邻的1-2个碱基引入突变,引入突变后仅使WT或MT其中之一产生一种类型的酶切位点,而保证另外一种没有,且引起变异引物的长度控制在25-40bp之间,使得PCR产物长度在150bp-250bp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B中,所述公共大豆基因组选用Wm82.a2.v1基因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7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