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真眼点藻纲微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70857.4 | 申请日: | 2018-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25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武;王飞飞;高保燕;黄罗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C12R1/89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崔红丽;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眼点 藻纲微藻 生产 棕榈 油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真眼点藻纲微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涉及微藻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总脂的提取、棕榈油酸的浓缩等步骤。本发明利用类波氏真眼点藻(E.cf.polyphem)生产棕榈油酸具有绿色、安全的优势,而原料来源不受地理限制、无季节限制、全年持续采收,可以满足巨大的原料缺口。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浓缩微藻棕榈油酸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高效、成本低且棕榈油酸纯度高,可适合大规模生产,为促进微藻来源的棕榈油酸产品的商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藻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利用真眼点藻纲微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棕榈油酸(C16:1ω7,palmitoleic acid)是一种由十六个碳原子构成且含有一个ω-7不饱和双键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结构式见式1。近些年,大量生物学研究发现棕榈油酸在生物体内的糖脂代谢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该脂肪酸对一些慢性疾病,诸如肥胖、糖尿病、血脂障碍、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因此,它的医药保健价值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患有糖尿病、“三高”等慢性代谢综合征的人口基数庞大,势必会对以棕榈油酸为主的药物产生巨大需求。陆生油料作物中棕榈油酸含量一般较低,而富含棕榈油酸的主要是一些野生植物,如沙棘和澳洲坚果。其中,澳洲坚果籽油中的棕榈油酸含量约占总脂肪酸的30%,而沙棘果肉中的棕榈油酸含量为其总脂肪酸的40%。然而,这些高含棕榈油酸的植物大多存在种子小,产量低以及地理分布窄的问题,使得它们不适合大规模的种植和生产。鲸油和鱼肝油等海产品也是棕榈油酸重要的动物性来源。但是,随着国际上禁止捕鲸及渔业资源的匮乏,使得棕榈油酸的来源也非常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适合天然棕榈油酸大规模生产的新来源解决市场的需求。
微藻,是一类系统发生各异、生境分布广、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它是自然界中起源最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生物质资源。在目前已分离的藻株中,颤藻(Oscillatoria sp.)、湖生拟纳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limnetica)、黄丝藻(Tribonemasp.)、巴夫藻(Pavlova lutheri)、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等都能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积累大量的棕榈油酸,其含量一般可以达到总脂肪酸含量的25%~50%。本实验室保藏有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十几株微藻,它们均能在氮胁迫条件下高度积累棕榈油酸,特别是一株类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cf.polyphem),该藻株在氮胁迫条件下,除了能够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而且棕榈油酸含量可以超过总脂肪酸含量58%及干重的29%,是目前报道棕榈油酸含量最高的藻株,具有适合规模化生产棕榈油酸的潜力。
目前,棕榈油酸的相关产品主要来自于植物沙棘,多利用超临界萃取或者分子蒸馏的方式从中提取和制备棕榈油酸,而对于微藻中棕榈油酸的制备报道较少,只有国外一项专利:Omega 7rich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isolation omega 7fatty acids(Shinde,US9200236B2),采用的是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萃取和分子蒸馏方式虽然都可以应用于微藻棕榈油酸的提取与浓缩,但是成本较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而且棕榈油酸的纯度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真眼点藻纲微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可以实现棕榈油酸的高效生产。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产品纯度高,为促进微藻来源的棕榈油酸产品的商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真眼点藻纲微藻生产棕榈油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08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