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重负载肽类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载体及其制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07297.9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240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谢静静;许卫霞;张晓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10 | 分类号: | A61K38/10;A61K38/08;A61K47/04;A61K47/34;A61P35/00;A61K31/7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重 负载 化疗 药物 纳米 复合 载体 及其 制备 应用 | ||
双重负载肽类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载体及其制备与应用,双重负载肽类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载体由介孔二氧化硅、树状高分子聚合物、肽类抗癌药物、化疗药物通过物理包埋、静电吸附制备。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模板剂,三乙醇胺为pH调节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在一定的温度与时间下,合成了具有较小尺寸而较大孔径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介孔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基团修饰,并与树状高分子聚合物组装,制备得到了双重载药的复合纳米载体。所述双重负载肽类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载体可在协同高效地用于Bcl‑2靶点丰富的治疗癌症药物中应用,也可用于在制备克服耐药性癌症的治疗药物中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重负载肽类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载体,尤其是涉及双重负载肽类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复合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Bcl-2家族蛋白是细胞凋亡途径中的一种重要的蛋白,Bcl-2家族蛋白有20多种,它们至少拥有四个Bcl-2同源结构域中的一种,目前已经发现的Bcl-2蛋白家族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像Bcl-2一样具有抑制凋亡作用,如哺乳动物的Bcl-XL、Bcl-W、Mcl-1、A1/Bfl-1等,而另一类具有促凋亡作用,又分为BH3-only蛋白和多结构蛋白两类,其中Bim、Bad、Bid、Puma和Noxa等属于BH3-only蛋白,而Bax和Bak属于多结构域促凋亡蛋白。Bcl-2家族蛋白通过促凋亡和抗凋亡家族成员的相互作用调控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发挥着细胞凋亡主开关的作用。自1984年科学家们发现Bcl-2蛋白是细胞凋亡与肿瘤之间的重要诱导因子以来,后续的研究发现Bcl-2的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凋亡异常,Bcl-2可以抑制由多种细胞毒因素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增强所观察细胞对大多数细胞毒素的抵抗性,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A.Siddiqui,et al.Arch Toxicol(2015)89:289–317)。
研究发现,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如Bcl-2和Bcl-xL)常在血液恶性肿瘤及一系列实体瘤如鼻咽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上存在过表达的现象(Callagy,G.M.;etal.Clin Cancer Res 2006,12,2468-75)。通常癌细胞内Bcl-2和Bcl-xL的过表达预示着对化疗药物耐受性的产生。Kang等人的研究也表明,Bcl-2蛋白家族数目的增多通常与各种癌症的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联合使用抗癌化疗药物及Bcl-2蛋白靶向剂,可使疗效增加(Kang,M.H.,et al.Clin Cancer Res 2009,15,1126-32)。因此,靶向抗凋亡蛋白Bcl-2可以提高癌细胞凋亡效果,同时可克服化疗药物所带来的肿瘤多药耐药性问题。
我们团队早期发现,Nur77孤儿核受体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能够从细胞核转位至线粒体,并与Bcl-2的N端环状结构域相互作用,引起Bcl-2构象转变,暴露出BH3区域,从而使Bcl-2从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转换为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且Nur77的LBD区域的9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NuBCP-9是实现此功能的关键区域,能够有效地转换细胞内Bcl-2的抗凋亡作用为促凋亡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肿瘤特别是Bcl-2高度表达的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Lin B,et al.Cell 2004,116(4):527-540;Kolluri,S.K.,et al.Cancer cell2008,14,285-98)。为此,该Bcl-2功能转换肽获得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号XS0010515)。但由于蛋白多肽类物质在体内不稳定,易被降解清除且本身不能穿透细胞膜,需依赖无选择性的细胞穿膜肽才能进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的弊端,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72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多肽高效抗菌素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