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后轴制动噪声消除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09748.2 | 申请日: | 2018-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8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明;李敬东;邵作业;魏宏;熊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0 | 分类号: | B60T17/00 |
代理公司: | 31227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轴 制动液压管路 减压管路 消除系统 噪声消除 增压管路 制动噪声 控制器 车轮缸 主缸 汽车 制动压力传感器 传感器信号 控制器集成 轮速传感器 对角布置 采集轮 常开阀 前后轴 按键 电控 按钮 消噪 感官 乘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轴制动噪声消除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汽车主缸与汽车前后轴任意2个呈对角布置的两个车轮缸之间均设有增压管路和减压管路,主缸与任意一车轮缸之间的增压管路和减压管路构成制动液压管路回路,在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上设置有一电控常开阀,在汽车ESP控制器集成有主缸制动压力传感器并采集轮速传感器信号,ESP控制器与一后轴噪声消除按键相连。本发明利用现有的ESP控制器和轮速传感器,增加噪声消除按钮,用户可以选择或取消该功能,完全通过ESP软件的控制,几乎不增加任何成本,同时消噪效果明显,极大改善了乘车人的感官享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行驶消噪领域,确切的说,涉及一种后轴制动噪声消除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得汽车走入了千家万户,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对乘用车的驾乘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的NVH(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性能,现已成为车辆开发过程中特别关注的焦点。原本汽油或柴油发动机运转产生的噪声会掩盖一部分制动噪声,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的整体噪声明显降低,而汽车制动时的噪声更显突出,各种制动噪声既产生噪声污染,又严重影响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降低汽车制动噪声,改善乘坐舒适性以及净化城市环境是汽车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制动器的制动振动噪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车辆起步低速阶段(前进或倒车)时,因环境噪声低,所以轻微制动产生的噪声又尤其被用户抱怨。制动压力在0-10bar之间,摩擦盘和摩擦片处于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之间,尤其在冷态下,后轴会产生50-5000Hz频率的噪声,会对用户的舒适性产生影响。
以往的解决方案往往关注于摩擦盘片的材料、结构和制动器的结构优化上,但收效甚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轴制动噪声消除系统,本方案以解决低速后轴制动噪声为目的,从根本上断绝噪声源。在起步低速阶段,轻微制动时后轴不建立压力,这就没有存在产生噪音的摩擦前提了,而前轴建立压力,满足制动性能要求。具体为:汽车主缸与汽车前后轴任意2个呈对角布置的两个车轮缸之间均设有增压管路和减压管路,主缸与任意一车轮缸之间的增压管路和减压管路构成制动液压管路回路,在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上设置有一电控常开阀,在汽车ESP控制器集成有主缸制动压力传感器并采集轮速传感器信号,ESP控制器与一后轴噪声消除按键相连。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后轴制动噪声消除方法,主缸与汽车前后轴任意2个呈对角布置的两个车轮缸之间均设有增压管路和减压管路,主缸与任意一车轮缸之间的增压管路和减压管路构成制动液压管路回路,在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上设置有一电控常开阀,在汽车ESP控制器集成有主缸制动压力传感器,后轴制动噪声消除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S1、判断车速是否低于10kph,且主缸压力是否低于20bar;若是,进行步骤S2,若否进行步骤S5;
步骤S2、判断制动过程中是否无ABS系统或EBD系统介入;若无介入,进行步骤S3,若否进行步骤S5;
步骤S3、后轴车轮缸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上的电控常开阀关闭,使该后轴车轮缸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不建立压力,进行步骤S4;
步骤S4、判断后轴车轮缸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上的电控常开阀工作时间是否小于10秒,若是,回到步骤S1,若否,进行步骤S5;
步骤S5、开启后轴车轮缸的制动液压管路回路上的电控常开阀,后轴车轮缸的后轴制动器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按下汽车驾驶室中的后轴噪声消除按键后,执行步骤S1-S5。
进一步的,根据路面情况来调整主缸压力的判断依据。
进一步的,利用轮速传感器得到车辆速度并传递给ESP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097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