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的防水击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3789.5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5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虹;杨小辰;孙源秀;蔡洪君;高昭;丁洪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045 | 分类号: | F16L55/045;F16L55/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3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道 防水 结构 | ||
一种用于管道的防水击结构,安装于阀门与管路系统中的管道之间,由短管、短管内部结构和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组成。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主要包括连动把手、两变活塞限位器、弹性钢圈、双液缸、导管、液压传感控制器。当阀门突然开启或关闭时,两变活塞限位器旋转挤压双液缸活塞使液体通过导管从低液缸流向高液缸,液压传感控制器启动旋转控制器解锁旋转叶片的活动端头并使叶片发生旋转产生最大的过水断面,有效降低了因阀门突然开启或关闭产生的管道内压力急剧交替升降的问题,发挥了防水击的作用。两变活塞限位器的数秒延时旋转功能控制旋转叶片自动复位。该结构单元位于管道内的结构单元简单,利于维护和维修,极具技术推广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管道的防水击结构,即一种利用叶片旋转产生最大过水断面的管件结构,安装于阀门与管路系统中的管道之间,以防止水击的破坏作用,属于流体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流体具有惯性和压缩性。在有压管路系统中,由于阀门突然开启或关闭使管道内流体的流速发生突然变化,引起管道内压力急剧交替升降产生水击,不仅会产生管道噪声,还会对管壁和管道部件造成损伤。因此,减小和防止水击现象的发生,已成为现代流体工程及管道工程倍受关注的问题。
目前,针对管道水击问题,各种防水击阀门被研究和发明,包括调节阀、液控启闭阀、高压平衡止回阀等,此类阀门都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管道原有阀门需被拆卸替换等缺点。在对管道原有阀门可以保持继续使用的前提下,各种防水击的鳞片式装置、智能延时管道切断装置、过滤器装置以及封隔器装置也被研究,此类装置的各部件单元多位于管道内,对管道内流体性质及杂质适应性差,而且管道内装置部件多,难于单元维护和维修。
发明内容
针对水击现象,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的防水击结构,以解决有压管路系统中由于阀门突然开启或关闭使管道内流体的流速发生突然变化,引起管道内压力急剧交替升降的问题,以防止因水击产生的管道噪声及对管道产生损伤。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管路系统中的阀门不与管路系统中的管道进行直接连接,而是在两者之间安装一种新型管件结构。该管件结构由短管、短管内部结构和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组成。短管内部结构包括旋转叶片、旋转叶片活动端头定位及释放卡具。当旋转叶片被释放且被旋转至与管道内液体呈最大横截面积时,可减小因阀门突然开启或关闭引起的管道内压力变化。旋转叶片由短管外的主体结构来控制运行,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包括带连动杆的把手、具有延时旋转功能的两变活塞限位器、弹性钢圈、带活塞的双液缸、导管、连有旋转控制器的液压传感控制器。
上述短管口径与常规管件口径成配套一致。短管两端具有螺纹,可与阀门和管路系统的管道直接进行连接或通过内接头和外接头等管件进行连接。短管具有一个内外壁通孔,两个内壁固定孔,短管壁上有穿线孔道。短管内的旋转叶片与管外主体控制结构经由位于内外壁通孔的旋转控制器进行连接,并通过旋转控制器密封圈密封;两个内壁固定孔用以固定短管内部旋转叶片端头定位和释放卡具,一个与内外壁通孔在同一侧,不具有延时释放功能,记为“0” 定位和释放卡具,另一个与内外壁通孔不在同一侧,具有延时释放功能,记为“1” 定位和释放卡具,并通过密封圈密封;带旋转控制器的液压传感控制器的相关线路可通过短管壁上的穿线孔道进行敷设。内外壁通孔与 “0” 定位和释放卡具固定孔间连线与短管轴线平行;内外壁通孔与 “1” 定位和释放卡具固定孔间连线与通过短管中心且与中心轴线垂直。
上述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即用来控制短管内部旋转叶片运行的主体结构,整体集成于短管外部的小盒中。将短管外部各主体控制结构单元集中于小盒内便于日常维护和维修,小盒可灵活拆卸。
上述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中带连动杆的把手,把手一端的连动杆与阀门把手进行连接,把手另一端的连动杆与两变活塞限位器相连接。当使用阀门把手启动会关闭阀门时,短管外部主体控制结构中的把手也随之连动呈开启或关闭状态,同时通过与两变活塞限位器相连接的连动杆使两变活塞限位器发生旋转,单次动作旋转角度为9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未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37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