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7467.8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3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幻涛;梁海涛;钱志峰;张宪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壁 钢筋笼 弯曲部 护壁模板 成型 部分弯曲 人工挖孔 埋入 下端 掩埋 开挖 下放 土木建筑工程 伸出 混凝土凝结 浇筑混凝土 上端 搭接 调直 刮伤 浇筑 拆除 | ||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深度,支设第一护壁模板;B、将第一护壁钢筋笼下端伸出部分弯曲成第一弯曲部,下放第一护壁钢筋笼,并将第一弯曲部埋入到掩埋土方中;C、向第一护壁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成型后拆除第一护壁模板;D、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深度,支设第二护壁模板;E、下放第二护壁钢筋笼,将第一护壁钢筋笼的第一弯曲部调直,与第二护壁钢筋笼的上端搭接;F、浇筑成型第二护壁。本发明通过将第一护壁钢筋笼下端伸出部分弯曲成第一弯曲部,将第一弯曲部埋入到掩埋土方中,可以避免刮伤工作人员,同时又易于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在山区环境下实施桩基工程时,受山区地质条件的限制,使用桩基机械开孔对机械本身的损耗大,施工效率低,而且大型施工机械的运行还容易对山区场地造成交通堵塞。而人工挖孔桩具有机具设备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占用施工场地小,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施工质量可靠,可全面展开施工,缩短工期,造价低等优点,所以人工挖孔桩成为桩基工程在山区地形中经常使用的成孔方式之一,适用于在无地下水或地下水较少的粘土、粉质粘土,或含少量砂、砂卵石、砾石的黏土层。
人工挖孔桩是采用人工挖掘土石方,分节开挖、分节支护的方式,先逐节形成桩身护壁,然后安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桩的一种施工工艺。在浇筑上节护壁混凝土之前,需要将上节护壁竖向钢筋的下端伸出一部分,预备与下节护壁竖向钢筋的上端搭接。如果不对上述伸出的钢筋做任何处理,让其直接暴露在人工挖孔桩开挖工作面内,就有刮伤在孔底里作业的工作人员的危险。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以解决护壁竖向钢筋伸出部分处理不当刮伤工人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开挖第一护壁土石方: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深度,并支设第一护壁模板;
B、第一护壁前期准备:将第一护壁钢筋笼的下端伸出部分弯曲成第一弯曲部,下放所述第一护壁钢筋笼,并将所述第一弯曲部埋入到掩埋土方中;
C、浇筑成型第一护壁:向所述第一护壁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成型后拆除所述第一护壁模板;
D、开挖第二护壁土石方: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深度,并支设第二护壁模板;
E、第二护壁前期准备:下放第二护壁钢筋笼,将所述第一护壁钢筋笼的第一弯曲部调直,并与所述第二护壁钢筋笼的上端搭接;
F、浇筑成型第二护壁。
作为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护壁钢筋笼包括多个第一环向箍筋和多个第一竖向钢筋,所述第一竖向钢筋下端伸出一段长度,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弯曲部。
作为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竖向钢筋均匀搭接在所述第一环向箍筋的外侧,所述第一环向箍筋沿所述第一竖向钢筋纵向等间距设置。
作为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的优选方案,相邻所述第一竖向钢筋之间的周向距离为100-150mm,相邻所述第一环向箍筋之间的纵向间距为100-150mm。
作为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竖向钢筋和所述第一环向箍筋通过铁丝绑定。
作为一种人工挖孔桩护壁的成型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竖向钢筋的上端还设有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均呈U形,所述第一弯曲部垂直于所述第一竖向钢筋,所述第二弯曲部平行于所述第一竖向钢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74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