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轨道车辆及其碰撞吸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39696.3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3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龙玺;田爱琴;王瑜;于洋洋;王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00 | 分类号: | B61F1/00;B61F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董文倩 |
地址: | 2661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管 碰撞吸能装置 吸能结构 诱导 轨道车辆 间隔设置 变形 防碰撞性能 轨道列车 人身安全 中空结构 形变 车内 可控 吸能 威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一级吸能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吸能腔;二级吸能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吸能管,吸能管的第一端相连接与一级吸能结构相连接;其中,吸能管为中空结构,吸能管上具有第一诱导部。该吸能管结构的结构简单,且由于具有第一诱导部,在发生碰撞时,吸能管首先在设置第一诱导部的部位变形,使得吸能管的变形处于可控状态,避免轨道列车的其他部分发生不可控的形变而威胁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本方案提升了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碰撞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速发展,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其运行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通常载客量大,运行速度快,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往往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些年发生的列车追尾等事故充分说明即便在信号控制、调度管理和程序化管理等主动防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列车的碰撞事故还是不能完全被避免,此种情况下,作为乘车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终极卫士的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的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统计表明,轨道交通车辆等在碰撞过程中需要吸收的能量大,因此,轨道车辆的吸能部件的碰撞性能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而随着轨道交通车辆不断提速,对吸能部件的碰撞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性能无法满足当下需求。
针对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性能无法满足当下需求的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轨道车辆吸能部件的碰撞性能无法满足当下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装置,包括一级吸能结构,用于与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连接,一级吸能结构具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吸能腔;二级吸能结构,二级吸能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吸能管,吸能管的第一端相连接与一级吸能结构相连接;其中,吸能管为中空结构,吸能管上具有第一诱导部。
进一步地,吸能管包括第一管体部和第二管体部,第一管体部和第二管体部拼接。
进一步地,第一管体部为U形结构,第一管体部包括第一底壁和两个第一侧壁,第二管体部为U形结构,第二管体部包括第二底壁和两个第二侧壁,两个第一侧壁分别与两个第二侧壁相对接。
进一步地,吸能管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侧壁,两个相邻侧壁之间相连接并形成折弯部,第一诱导部设置在吸能管的至少一个折弯部处。
进一步地,第一诱导部包括诱导孔,诱导孔为通孔。
进一步地,吸能管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一诱导部包括至少一组诱导孔,每组诱导孔沿垂直于吸能管的轴线的平面在吸能管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诱导部包括多组诱导孔,多组诱导孔沿吸能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吸能管上还具有第二诱导部,第二诱导部设置在吸能管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第二诱导部相对于吸能管的侧壁相内凹入形成凹陷部。
进一步地,吸能管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二诱导部为两个,两个第二诱导部在吸能管的侧壁上相对地设置。
进一步地,一级吸能结构包括端梁,端梁的两端分别用于与轨道车辆的底架边梁连接,端梁具有端梁底板和与端梁底板相连接的端梁立板,端梁立板竖直设置并在端梁底板上围成吸能腔。
进一步地,轨道车辆的碰撞吸能装置还包括端部吸能柱体,端部吸能柱体包括第一吸能柱体,端梁底板的中部具有第一柱体安装孔a,第一吸能柱体穿设于第一柱体安装孔a中并与端梁底板相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396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