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及其对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42769.4 | 申请日: | 201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4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曾宗圣;李孟琼;欧阳文博;张广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晶体 巩膜 人工晶体光学 层间固定 固定型 对准 凹槽间隔 巩膜隧道 紧密连接 末端设计 外侧凹槽 预先制作 成双槽 线打结 层间 缝线 内端 植入 创伤 环绕 简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及其对准方法,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两个襻;所述的两个襻的内端分别紧密连接于人工晶体光学部的两侧,襻的末端具有两个环绕全周的凹槽,两个凹槽间隔设置,外侧的凹槽靠近襻的最末端。由于本发明将原三体式人工晶体两襻末端设计成双槽状,外侧的凹槽位于人工晶体襻末端,方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可将线打结于襻的外侧凹槽内,采用缝线引导人工晶体襻进入预先制作好的巩膜隧道,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变得创伤小,襻植入巩膜层间简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及其对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白内障手术基本采用保留晶状体后囊去除混浊的晶状体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中,但当晶状体悬韧带离断范围超过180度甚至晶状体囊袋缺如时,常需采用人工晶体悬吊(缝线固定)、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等方法,但均存在操作复杂如需制作巩膜瓣,眼内人工晶体固定困难等的弊端,同时还有发生人工晶体再次脱位(如因缝线吸收)的可能,也增加了损伤角膜内皮及虹膜等并发症的概率。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另一种方法,一般用三体式人工晶体(两襻是PMMA材料),植入过程繁复,同样需制作巩膜瓣,其中将工晶体襻从眼内经巩膜夹出到眼外这一步骤操作难度大、费时较久,人工晶体居中性及稳定性难以保证,同时也易损伤眼部其他组织。另外,人工晶体襻固定后需采用缝线或生物胶闭合巩膜及结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缝合固定、人工晶体居中稳定的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两个襻;所述的两个襻的内端分别紧密连接于人工晶体光学部的两侧,襻的末端具有两个环绕全周的凹槽,两个凹槽间隔设置,外侧的凹槽靠近襻的最末端。
所述的两个凹槽之间的襻呈齿状或螺纹状,以便于襻进入巩膜隧道后与巩膜隧道壁牢固连接。
所述的襻呈“C”型。
本发明是一种巩膜固定型人工晶体的对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前,先将两根尼龙线,捆扎于所述两个襻、末端、的外侧的凹槽作为牵引线,后置入人工晶体植入器中;
(2)预制巩膜隧道,分别于距角巩膜缘后mm处、相距80°的结膜上标记自巩膜外进入眼内的两个标记点,分别以标记点为入口且与角巩膜缘平行,使用针头制作穿行于巩膜层间的巩膜隧道,两巩膜隧道方向与后续植入的襻指向方向相同;
(3)在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植入两个襻,在两个襻、末端凹槽、捆扎牵引线的人工晶体,带左侧牵引线的左侧襻先进入眼内,带右侧牵引线的右侧襻置于眼外,采用针头自一原标记点经结膜穿过左侧巩膜隧道进入眼内,采用前端带钩的针头钩出眼内左侧牵引线,然后仍使用该带钩针头或钩线器自右侧巩膜隧道钩出垂直穿行于右侧巩膜隧道的右侧牵引线,轻拖左侧牵引线将左侧襻末端带入左侧巩膜隧道,同法利用右侧牵引线将右侧襻拖入80°对侧的右侧巩膜隧道内,调整人工晶体居中性,两个襻、末端、完全位于巩膜隧道内,剪除两个襻末端牵引线,清除前房内粘弹剂,闭合透明角膜或巩膜隧道切口。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两个襻;所述的两个襻的内端分别紧密连接于人工晶体光学部的两侧,襻的末端具有两个环绕全周的凹槽,两个凹槽间隔设置。由于本发明将原三体式人工晶体(如临床中使用的AMO AR40人工晶体)两襻末端设计成双槽状,外侧的凹槽位于人工晶体襻最末端,方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可将线打结于襻的外侧凹槽内,采用缝线引导人工晶体襻进入预先制作好的巩膜隧道,使人工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变得创伤小,襻植入巩膜层间简易。此外该凹槽可增加人工晶体襻与巩膜层间的摩擦力。内侧的凹槽位于人工晶体襻中段(距末端2mm),方便人工晶体悬吊时固定线结位置,因两侧线结距襻末端位置一致且不因滑动一定程度也增加了传统方法行人工晶体悬吊时光学面居中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27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工晶状体用预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