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54850.4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04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庆;马维虎;王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庆 |
主分类号: | A61B17/88 | 分类号: | A61B17/88 |
代理公司: | 宁波智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 | 贺珠平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波市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位板 复位装置 复位组件 颈椎脱位 固定板 横杆 下端 医疗器械领域 绞索 齿轮移动 二次损伤 复位过程 关节脱位 横杆端部 活动套设 纵向撑 上端 插设 撑开 椎体 脊髓 着力点 关节 移动 安全 | ||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包括:横杆;第一复位组件,其上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所述第一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一复位板,所述第一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一椎间固定板;第二复位组件,其活动纵向插设于所述横杆端部,所述第二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二复位板,所述第二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二椎间固定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复位板以及第二复位板设计,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撑开力度;通过设计着力点更接近关节脱位处,进而更容易纵向撑开绞索关节;通过齿轮移动控制,更能安全精确控制脱位椎体移动,降低复位过程中对脊髓的二次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颈椎前路手术在临床应用广泛,椎间撑开器是颈椎前路手术的必备工具,可以将狭窄的椎间隙撑开,便于切除突入至椎管内的椎间盘及骨赘。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椎间撑开器只有纵向撑开椎间隙的作用,不具备纠正椎体间前后脱位的功能。实际上,颈椎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椎间关节脱位并不少见,手术中复位困难,有时不得不融合于畸形位,或者再行颈后路手术切除小关节以完成复位;此外,复位后有再脱位的趋势,常难以保持正常对位,在进行内固定的过程中常造成复位丢失。这些问题均与目前所使用的工具不具备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功能有关。
外伤性下颈椎脱位常伴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椎间盘破裂突出,脊髓或/和神经根受压损伤。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每种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至于哪种手术入路更好,尚存在争议。前路手术能够彻底减压,充分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恢复颈椎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但前路手术对于后方关节突绞锁的复位能力较差。后路手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关节突绞锁,但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出椎间盘,解决脊髓压迫。前后联合入路虽然可以既可解决脊髓腹侧压迫,又可复位绞锁关节突,但需术中改变患者体位,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而且可能造成脊髓二次损伤。
目前国内外学者报道关于外伤性下颈椎脱位治疗倾向于前路手术,并出现了多种前路撬拨复位或前路切除绞锁关节突的技术方法。但由于这些技术均存在脊髓二次损伤风险较高,复位失败率高,故目前为止,前路仍没有统一的复位方法,没有精准的复位装置复位绞锁关节突。因此,如何从前路将后方的关节突绞锁复位仍是前路技术的关键点,也是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包括:横杆;
第一复位组件,其上端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所述第一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一复位板,所述第一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一椎间固定板;
第二复位组件,其活动纵向插设于所述横杆端部,所述第二复组件下端设置有第二复位板,所述第二复位板一端固设有第二椎间固定板。
在上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中,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横向移动套,其活动套设于所述横杆上;
第一复位杆,其上端固设于所述横向移动套侧端,所述第一复位板固设于所述第一复位杆下端。
在上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中,所述横杆一端固设有纵向移动套,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复位杆,所述第二复位杆活动插设于所述纵向移动套内,所述第二复位板固设于所述第二复位杆下端。
在上述的一种椎体复位装置中,所述横杆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移动齿,所述横向移动套上活动插设有第一转动齿轮,所述第一转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移动齿相啮合。
在上述的一种下颈椎脱位前路复位装置中,所述纵向移动套上活动插设有第二转动齿轮,所述第二复位杆侧端面设有第二移动齿,所述第二转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移动齿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庆,未经李国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48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