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61316.6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23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陈鹏鹏;吴洁;周艺峰;聂王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02 | 分类号: | B01J31/02;B01J37/16;B01J37/34;B01J32/00;C07C213/02;C07C215/76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卢敏 |
地址: | 2306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二胺 诱导 苯醌 组装 负载 纳米 复合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是采用固相法合成五并苯醌,并选取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形成组装体,再将该组装体分散在溶剂中与硝酸银溶液进行水浴反应,使银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的表面上,即获得复合催化剂。本发明所制备的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能够显著促进对二甲戊乐灵的催化还原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改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污染,也在潜移默化中损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随着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吸附法、催化还原法、凝固过滤法、离子交换法、渗透法、化学沉淀法、臭氧氧化法、生物降解法以及超声波处理法。其中催化还原法是最为普遍且成效较快的一种方法。由于金属催化剂在污水处理及净化技术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性能,使得金属纳米颗粒催化还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常用的金属纳米材料有金纳米颗粒、银纳米颗粒、钯纳米颗粒、铂纳米颗粒、铜纳米颗粒和镍纳米颗粒。与其他的金属相比,银纳米颗粒具有一定的优异性:(1)银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与其纳米颗粒尺寸息息相关,同时银纳米颗粒的尺寸相比于其他金属可控性更强;(2)银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在温和的条件下,如室温或者更低温度,依旧可以表现出极好的催化性能;(3)相比于与其他金属的复合材料,银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更加优异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同时制作成本相对低廉。但小尺寸的银纳米颗粒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银纳米颗粒极易发生团聚现象,而团聚的银纳米颗粒将降低甚至失去催化活性。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银纳米颗粒的团聚对银纳米颗粒的性能尤为重要。
五并苯醌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力的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其对于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摩尔吸附性能,可以很好的吸附分散体系中的污染物,从而提高催化性能。五并苯醌具有大的平面结构和π-π共轭的电子体系,使得整体分子相较于其他一些具有相同性质的有机分子在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上有更突出的表现。通过乙二胺回流可诱导五并苯醌组装形成片状结构。以五并苯醌作为载体,可以将银稳定在纳米尺度,从而提高纳米银的催化活性。同时,五并苯醌具有较强的电子传输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纳米银的催化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及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的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邻苯二甲醛与1,4-环己二酮为原料,研磨条件下加入KOH溶液,所得产物洗涤干燥后获得五并苯醌;
步骤2、称取100~1200mg五并苯醌和30~35mL乙二胺置于单口烧瓶中,超声使五并苯醌分散均匀,然后将烧瓶置于130℃油浴锅中,冷凝回流条件下匀速搅拌5-15h,所得产品洗涤、干燥后,获得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
步骤3、取40~50mg步骤2所得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加入在20-50mL体积浓度为50%的乙醇溶液中,超声分散均匀,形成反应体系;
取0.1~1mL 1mol/L的硝酸银溶液分散在15mL去离子水中,然后逐滴加入至反应体系中,室温搅拌反应3~12h;
再取占硝酸银摩尔量2.5~3倍的NaBH4溶于15mL的去离子水中,然后逐滴加入至反应体系中,继续搅拌反应12~18h;
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经离心洗涤、干燥,即获得乙二胺诱导五并苯醌组装体负载纳米银复合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13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