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别蜂蜜中是否掺有非奶粉类外源蛋白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82452.3 | 申请日: | 201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96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季美泉;吴斌;王艳;丁涛;费晓庆;张健;郭思言;李静静;姜珊;刘芸;陈磊;刘艳;张晓燕;柳菡;沈伟健;高玲;王茂华;唐茂芝;吴海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 |
代理公司: | 32206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慧清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源蛋白质 鉴别 奶粉 液相色谱分析法 紫外检测波长 掺假蜂蜜 分析检测 蜂蜜样品 食品检测 吸收峰 检出 判定 保留 观察 | ||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食品检测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掺假蜂蜜的鉴别方法,本发明中以液相色谱分析法为基础,在紫外检测波长210nm下,观察保留时间7.8±0.2min处是否具有吸收峰,如果有检出,则判定该蜂蜜样品中掺有非奶粉类外源蛋白质,能够有效鉴别出不法商贩的恶意造假行为,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非奶粉类外源蛋白质掺假的鉴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食品检测领域,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掺假蜂蜜的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蜂蜜是一种天然的、具有独特保健功效的营养品。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对这种天然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蜂蜜行业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我国的蜂蜜产业迅速发展,产量位居世界前位。但是少数不法商人唯利是图,在昂贵的纯正蜂蜜中掺入相对便宜的糖浆和蛋白质。导致蜂蜜掺假、造假事件时有发生,这种蜂蜜掺假的行为极大的冲击了蜂产品市场。不仅欺骗了广大消费者,同时对我国蜂蜜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蜂产品行业的国际上声誉。
蜂蜜掺假一直相关食品监管部分重点关心的问题。
蜂蜜由于蜂种、蜜源、环境的不同,其所含成分也具有差异。但是通常来说,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约占65~80%,蔗糖含量在7%左右,水分含量16~25%。另外,蜂蜜中还含有蛋白质、矿物质、有机酸等物质,同时也包括带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成分等。因此,目前主要的掺假手段是向蜂蜜中添加糖类及其产物,譬如麦芽糖浆和高果玉米糖浆等C4植物糖浆。
GB/T 18932.1-2002通过稳定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法鉴别蜂蜜中碳-4植物糖的含量,该鉴别方法中要求待测定蜂蜜碳-4植物糖和蜂蜜中蛋白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纯正的蜂蜜含有约0.1%的蛋白质,无法提取出蛋白质的蜂蜜被认为有掺假嫌疑。糖浆不含蛋白质,因此不法商们在向蜂蜜中掺入糖浆的同时会添加外源性蛋白质,从而满足GB/T18932.1-2002的检测要求。
目前,外源蛋白质的添加方式主要是通过在掺入糖浆的同时掺入适量奶粉,针对这类掺假手段,可以通过外源性酪蛋白的检测来鉴别。但是,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类掺假蜂蜜,这些蜂蜜满足GB/T 18932.1-2002中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的要求,但是通过其他的光谱学方法等则明显显示其中混有糖浆类物质。
各检测结果之间的矛盾说明造假手段已经升级,不法商人通过添加非奶粉类的外源蛋白质逃避现有的检测手段,从而使得掺假蜂蜜不易被检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新出现的通过掺入非奶粉类的外源蛋白质的掺假蜂蜜,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鉴别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蜂蜜中是否掺有非奶粉类外源蛋白质的方法,该方法是以液相色谱分析法为基础,在紫外检测波长210nm下,观察保留时间7.8±0.2min处是否具有吸收峰,如果有,则判定该蜂蜜样品中掺有非奶粉类外源蛋白质。
其中液相色谱分析法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inetex C18柱(100mm×4.6mm,2.6μm),柱温为40℃;进样体积5μL,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0.1%磷酸水溶液,等度洗脱,流动相比例A:B=30:70,流速为0.02mL·min-1,紫外检测器波长210nm。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还公开包括有样品前处理步骤,该步骤中将待检测蜂蜜在60℃的水浴条件下溶解于0.1ml/L的磷酸溶液与乙醇溶液所形成的混合溶液中,其中磷酸溶液与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4。
进一步地,是向待检测蜂蜜中分别加入体积比为1:4的0.1ml/L的磷酸溶液和乙醇溶液,然后在60℃的水浴中,涡旋、溶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未经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24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