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汽车列车行驶姿态监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03676.8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8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亮;周炜;袁琦;高金;刘智超;曹琛;李臣;张学文;张禄;张沫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W4/02 | 分类号: | H04W4/02;H04W4/44;H04W64/00;H04L29/08;B60R16/02;B61L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 | 代理人: | 严勇刚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定位技术 车路协同 汽车列车 姿态监测 车辆行驶状态 车辆运动参数 准确位置信息 行驶 传统监测 设备成本 系统配置 系统实施 技术装备 驾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汽车列车行驶姿态监测系统及方法,通过基于车路协同的无线定位技术,对车辆进行准确的定位,并通过对某些特定点的准确位置信息,更加准确的获得车辆运动参数,从而为车辆行驶状态做出判断。该系统和方法能有效提升驾驶的安全性,系统配置简单方便,且该系统相比于传统监测系统,更多地依托于未来车路协同的相关技术装备,降低了设备成本;依赖于本系统实施的方法,简单、高效、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车辆行驶姿态监测系统及方法,尤其涉及汽车列车系列。
背景技术
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侧倾角、横摆角、折叠角是判定车辆是否安全行驶、控制系统以此作为控制依据的必要信息。一般通过在车辆上安装陀螺仪等多种传感器,然后根据传感器测出的数据参数等判定车辆的行驶状态,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且有些传感器安装不便,需要改变车辆结构,尤其针对在用车,不宜推广使用,如牵引车与挂车折叠角监测装置。国外专利公开了一种牵引车与挂车折叠预警系统(美国专利号:5912616),该专利提供了一种通过测量制动压力及半挂车相对牵引车的转角向驾驶员发出警报信号,但该检测装置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车路协同技术是指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从而保障复杂交通环境下车辆行驶安全,提高路网运行效率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车路协同技术是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车-路通信是网联车具备的基本功能,基于无线定位实现车辆行驶姿态监测,会大大降低成本,且安装简单。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汽车列车行驶姿态监测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和方法能有效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其中所述系统配置简单方便,不仅能够方便准确地实现车辆行驶异常状态的监测,而且还能在事故发生后将事故信息发送到监管部门,以便事故救援,且该系统相比于传统监测系统,更多地依托于车路协同的相关技术装备,降低了设备成本;依赖于本系统实施的方法,简单、高效、准确。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汽车列车行驶姿态监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车载单元、路侧单元、车载定位模块、风险判别模块、远程监控服务器,其中:
所述车载单元,在车辆的牵引车和挂车均有安装;
所述路侧单元,安装于车辆行驶道路侧;
所述车载定位模块、风险判别模块、远程监控服务器,安装于车辆上;
所述车载单元与路侧单元基于LTE-V2X通信,向所述路侧单元广播报文,所述报文包括车载单元的MAC地址以及车辆的ID;
所述路侧单元与车载定位模块基于LTE-V2X通信,向所述车载定位模块发送定位数据;
所述车载定位模块与风险判别模块通过有线或无线信号连接,将基于所述定位数据的车辆路况信息推送至风险判别模块;
所述风险判别模块除与所述车载定位模块信号连接外,还与车辆ECU及其他传感器信号连接,以及与远程监控服务器通过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将车辆行驶状态信息发送给远程监控服务器。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单元,至少在所述牵引车上安装两个,在所述挂车上安装两个,在牵引车与挂车连接处安装一个。
再进一步地,所述车载单元,在所述牵引车前部左、右两侧各装一个,沿车身横向有距离,沿车身纵向无位差;在牵引车与挂车连接处安装一个,其位置处于车辆纵轴处;在所述挂车部尾部左、右两侧各装一个,横向有距离,纵向无位差。
优选地,所述路侧单元有多个,等间距布设于车辆行驶道路的两侧,布设规则为:在道路两侧对称的平行分布或等间隔的错位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36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