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05971.7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92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田海燕;朱金台;习华峰;顾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兴华;王宝筠 |
地址: | 10019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毫米波 雷达 标定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竖直角度测量轨道、水平角度测量轨道、目标模拟设备、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控制主机;目标模拟设备位于竖直角度测量轨道上,竖直角度测量轨道位于距离测量轨道上,且与距离测量轨道活动连接。上述控制主机可通过控制各电机带动目标模拟设备在竖直角度测量轨道和/或水平角度测量轨道上移动,从而可调整目标模拟设备的摆放位置,在此过程中不再需要人工摆放模拟设备,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可实现对目标模拟设备摆放位置的精准控制,因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无法准确摆放目标模拟设备,致使无法对车用毫米波雷达进行精准标定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检测领域,特别涉及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车用毫米波雷达,特别是装车后的车用毫米波雷达是用于探测的重要传感器,而毫米波雷达由于具有大带宽、穿透能力强、良好的抗隐身性能等特点,常应用于汽车领域的主动安全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中,俗称车用毫米波雷达。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下线的汽车中装备了车用毫米波雷达,并且不少汽车通过后期改装的方式加装车用毫米波雷达。在装备或加装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汽车上,由于受到整车安装环境的影响,以及受到车用毫米波雷达安装位置差异的影响,使得装车前对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标定并不完全适用于装车后的环境。因此,如何完成装车后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标定成为汽车整机厂商和售后服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现有技术对装车后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标定方式为:在测试道路的特定位置上安装角反射器等目标模拟设备,然后直接让装有车用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在测试道路上行驶,根据最终的测量结果和目标模拟设备的目标位置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车用毫米波雷达的校正值,如此反复测试,直至测量结果和测试设备的目标位置匹配,则标定结束。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标定方式需要人工摆放目标模拟设备,工作量大,并且无法精准确定摆放的目标位置,进而无法实现对车用毫米波雷达的精准标定。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系统及方法。本发明可以实现精确地摆放目标模拟设备,进而实现在雷达装车下线后对车用毫米波雷达的精确标定。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系统,包括:竖直角度测量轨道、水平角度测量轨道、目标模拟设备、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控制主机;所述目标模拟设备位于所述竖直角度测量轨道上,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分别通过控制线缆与所述控制主机连接;在对装车后的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时,所述控制主机与所述车用毫米波雷达连接,所述控制主机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模拟设备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模拟设备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处时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转动量和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转动量;根据所述第一转动量控制所述第一电机的运行实现所述目标模拟设备沿所述竖直角度测量轨道的同步移动;根据所述第二转动量控制所述第二电机的运行实现所述目标模拟设备沿所述水平角度测量轨道的同步移动;接收所述车用毫米波雷达针对所述目标位置处所述目标模拟设备的实际测量值;
其中,所述目标模拟设备为角反射器,所述车用毫米波雷达标定系统还包括:第三电机和距离测量轨道,所述第三电机通过控制线缆与所述控制主机连接,所述竖直角度测量轨道位于所述距离测量轨道上,且与所述距离测量轨道活动连接,所述距离测量轨道位于所述水平角度测量轨道上,且与所述水平角度测量轨道活动连接;所述控制主机还用于:根据所述当前位置和所述目标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模拟设备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处时所述第三电机的第三转动量;根据所述第三转动量控制所述第三电机的运行,实现所述目标模拟设备沿所述距离测量轨道的同步移动;根据所述目标位置对所述车用毫米波雷达发送的实际测量值进行标定;
或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59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