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09922.0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4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沈小克;杨素春;张龙;冯红超;张勇;周子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8 | 分类号: | E02D19/18;E03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吴佳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主体结构 止水帷幕 水循环系统 过滤净化 帷幕墙 地表水 海绵 透水地层 渗水井 一体化 地下水位变化 大气降水 地下水位 间隔设置 绿色海绵 生态循环 抽水井 地基 广场 渗入 下沉 水体 抽出 水资源 净化 保存 建设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和帷幕墙,若干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帷幕墙设置在相邻两个建筑主体结构下端的地基之间,若干建筑主体结构以及帷幕墙之间围成一下沉广场;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用地表水导排通道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过滤净化带中;采用过滤净化带将接收到的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渗水井将经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抽水井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利用。本发明可有效防止地下水位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影响;实现止水帷幕内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充分保存大气降水、减少水资源流失、控制地下水位,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及其内部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用地规划中出现了商业建筑群结合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下沉广场。一般的布置形式是:周边是若干商业建筑(写字楼等),建筑群中部为下沉广场。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沉广场不设置建筑底板,可直接进行园林绿化。但若远期地下水位上升,由于不存在建筑底板及墙体的隔离,地下水位抬升至下沉广场底部标高以上时,会对其造成破坏,针对此种情况需要进行隔排水处理。
针对上述情况,传统的地下水处理方法一般分两种:
1、布置备用抽水井。当地下水位抬升至预警值时,启动抽水井控制地下水抬升幅度。此种做法的缺点是,当地下水位长期处于高位时,抽排水量过大、耗电量巨大,且一旦发生停电或水泵故障等事故,无法保证下沉广场的安全性。
2、在建筑群及下沉广场周边设置连续的永久止水帷幕,利用止水帷幕及底部隔水地层对周边地下水进行阻隔。此种方法的缺点是,需大面积使用建筑红线以外的区域作为施工场地,且帷幕施工前后,对周边市政管网有重大影响,故很难实施。
而且,目前海绵城市下沉广场的设计大多采用雨水调蓄池一类的刚性储水设施作为蓄水构件,该设计理念存在以下不足:
1、未考虑透水地层对水体的巨大存储潜力,人工修建大量的雨水调蓄池既造成了工程资源浪费,又阻碍了透水地层的水资源补给。
2、需对存储水体进行专门的水质净化处理,并需对处理后水体进行及时的受纳地输送或利用,否则容易造成水体变质。
3、不能为需水单元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供给,必要时仍需借助外部水源进行水资源供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和帷幕墙,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建筑主体结构之间通过帷幕墙连接;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所述帷幕墙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内,所述帷幕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所述帷幕墙的下端设有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帷幕连接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止水帷幕,通过在形成下沉广场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帷幕墙,利用帷幕墙、建筑主体结构、底部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另外,将帷幕墙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密封连接在建筑主体结构上,可以先建筑帷幕墙,再在帷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预留的空间中浇筑帷幕连接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帷幕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以及所述帷幕连接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分别通过一橡胶止水带进行密封;所述橡胶止水带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99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