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4174.5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5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季洪海;张会成;王少军;凌凤香;沈智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3 | 分类号: | B01J23/883;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将物理扩孔剂、拟薄水铝石、活性金属组分混捏成型、干燥、焙烧制得改性氧化铝载体SI;(2)将步骤(1)改性氧化铝载体SI、碳酸氢铵与水混合,然后进行密封热处理,热处理后物料经干燥、焙烧,制得载体SII,所述的载体SII为表面生长棒状结构的氧化铝载体;(3)将加氢活性组分浸渍液过饱和浸渍载体SII,然后经干燥、焙烧,得到催化剂。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金属与载体作用适宜,且催化剂表面为棒状结构,形成的孔道开放,提高催化剂的抗金属沉积及抗积碳能力,适用于重质油的加氢处理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脱金属催化剂的方法,该催化剂特别适用于渣油加氢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劣质化、重质化的加剧,重油高效转化、提高轻质油品的收率已成为炼油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渣油固定床加氢技术是实现重油高效转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采用该技术路线能够有效脱除渣油中的金属、硫、氮及残炭等杂质,为催化裂化提供优质进料,在增产轻质油品的同时满足更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加氢脱金属催化剂主要脱除原料油中包括镍、钒在内的金属杂质,以保护下游催化剂不因大量金属沉积而失去活性。加氢脱金属催化剂一般由氧化铝载体负载活性金属组分组成。载体作为催化剂的骨架,在提供反应孔道和表面的同时可促成活性金属高度分散,因此,载体的孔道结构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CN101890372A公开了一种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该氧化铝载体是采用熔盐超增溶胶团法制备的氢氧化铝凝胶为原料,由于该凝胶中含有表面活性剂和烃类组分,经成型和焙烧后,使聚合的氢氧化铝脱出水分后形成的纳米氧化铝粒子仍具有棒状的基本结构,而且无序堆积成框架结构。该技术制备大孔氧化铝载体的过程较复杂,另外,该技术制备的棒状结构的氧化铝为无序堆积,形成的孔道较大,虽然有利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的扩散,但反应分子停留于催化剂的孔道内时间较短,导致催化剂的活性较低。
CN106268969A公开了一种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脱金属催化剂。所述催化剂载体由多个纳米棒状的氧化铝单体堆叠而成,所述催化剂载体具有开放性的孔道,每个纳米棒状的氧化铝单体的长度为100-500nm,直径为10-50nm。该方法催化剂载体由多个纳米棒状的氧化铝单体堆叠而成,形成的孔道较大,虽然有利于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的扩散,同样存在反应分子停留于催化剂的孔道内时间较短,导致催化剂活性较低的不足。
CN102861617A公开了一种双重孔结构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称取一定量的拟薄水铝石干胶粉,与适量胶溶剂、助挤剂混合均匀,然后向上述物料中加入适量碳酸氢铵水溶液,将所得物料混捏成可塑体,挤条成型,成型物料放置于密封容器内经水热处理后焙烧制得氧化铝载体。该技术制备的氧化铝载体的孔道在催化剂径向呈均匀分布,而在加氢脱金属反应过程中,金属化合物中的镍、钒等金属杂质沉积在催化剂的表层和近表层,导致催化剂孔道的堵塞,进而使催化剂失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金属与载体作用适宜,且催化剂表面为棒状结构,形成的孔道开放,提高催化剂的抗金属沉积及抗积碳能力,适用于重质油的加氢处理过程。
本发明的脱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将物理扩孔剂、拟薄水铝石、活性金属组分混捏成型、干燥、焙烧制得改性氧化铝载体SI;
(2)将步骤(1)改性氧化铝载体SI、碳酸氢铵与水混合,然后进行密封热处理,热处理后物料经干燥、焙烧,制得载体SII,所述的载体SII为表面生长棒状结构的氧化铝载体;
(3)将加氢活性组分浸渍液过饱和浸渍载体SII,然后经干燥、焙烧,得到催化剂。
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所述的扩孔剂为碳黑粉、木屑、聚乙烯醇、水溶性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理扩孔剂的粒径小于1µm,优选小于800nm。扩孔剂的加入量为拟薄水铝石重量的3wt%-6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41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