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76803.7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8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逯贵广;储政;袁俊秀;黄冬;朱魁;曾志强;靳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9/20 | 分类号: | C07C209/20;C07C211/63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季戊四胺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季戊四醇(催化胺化)制备季戊四胺的方法。将季戊四醇、溶剂和加氢/脱氢催化剂加入到高压釜中,氢气置换,充入液氨和氢气;升温反应得季戊四胺。加氢/脱氢催化剂为以Ni、Cu、Cr作为活性组分,金属元素占催化剂总重量的百分数分别为:7~9%金属镍,0‑5%金属铜,0~3%金属铬,三氧化二铝载体,加氢/脱氢催化剂的加量为季戊四醇质量的2%~6%。季戊四醇在加氢脱氢催化剂存在下与液氨、氢气发生胺化反应制备季戊四胺。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反应转化率高、选择性高,产物后续处理方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高压反应釜制备季戊四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季戊四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多胺化合物,可作为合成高分子聚合物、配合物和氮杂螺环化合物的原料,制备出多种功能性材料。
文献报道的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有三种:(1)以季戊四醇为起始物,先用苯磺酰氯使之酯化,再叠氮化,然后用活性炭上的钯坐催化剂,将叠氮基还原为氨基已生成季戊四胺;(2)以季戊四醇与三溴化磷反应生成四溴代季戊烷,再使之与对甲苯磺酰胺反应生成季戊四胺四-(4-甲基苯基)磺酰胺,然后季戊四胺四-(4-甲基苯基)磺酰胺与浓硫酸反应生成季戊四胺二硫酸盐,用氢氧化钠中和即可制得季戊四胺;(3)先由季戊四醇与苯磺酰氯发生酯化反应,制得季戊四醇四苯磺酸酯,再使之与溴化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得四溴代季戊烷,然后再使之与对甲苯磺酰胺反应生成季戊四胺四-(4-甲基苯基)磺酰胺,然后季戊四胺四-(4-甲基苯基)磺酰胺与浓硫酸反应生成季戊四胺二硫酸盐,用氢氧化钠中和即可制得季戊四胺。第一种方法的中间体四叠代氮甲基甲烷是一个非常猛烈的炸药,大量制备比较危险;第二种方法中合成四溴代季戊烷条件较苛刻,需在210℃的高温下连续反应至少17h,反应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升温速度,缓慢升温,否则极易生成易自然的磷化氢,引起着火;并且这步产物的分离提纯也比较麻烦,纯品得率<20%;四溴代季戊烷与对甲苯磺酰胺钠是高温固相反应。反应过程中由于固相传热慢、受热不均,反应混合物容易被烧焦,导致产物收率低;第三种方法是对第二种方法的改良,虽然反应条件变得温和,收率有所提高,但还需多步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季戊四胺的方法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季戊四醇、溶剂和加氢/脱氢催化剂加入到高压釜中,氢气置换,充入液氨和氢气;升温反应得季戊四胺。
所述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季戊四胺的提纯方法为:趁热过滤分离催化剂和反应产物,将反应产物中溶剂蒸除,固体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进行重结晶。
所述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脱氢催化剂为以Ni、Cu、Cr作为活性组分,金属的百分含量为:7~9%金属镍,0-5%金属铜,0~3%金属铬(金属的百分含量即是金属元素占催化剂总重量的百分数),三氧化铝为载体,加氢/脱氢催化剂的加量为季戊四醇质量的2%~6%。
所述的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温度为170℃~210℃。
所述的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时间为3-5h。
所述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气与季戊四醇羟基的物质量的比为5~10:1。
所述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初压为1-2MPa。
所述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吡啶、二氧六环、二乙二醇二甲醚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溶剂。
所述一种季戊四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量为季戊四醇质量的2-4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68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商品图像识别的半自动收款系统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手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