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升档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83946.0 | 申请日: | 2018-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5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芾;李艳琴;段亚丽;高国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59/48 | 分类号: | F16H59/48;F16H61/40 |
代理公司: | 11569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华 |
地址: | 01000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 | 国省代码: | 内蒙;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轴转速 升档控制 输入轴 油压 低档离合器 高档离合器 目标轨迹 搭接 换档 升档 转矩 算法 协调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力升档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将输入轴转速目标轨迹分为三个阶段:输入轴角加速度由正变负阶段、保持不变阶段和由负变零阶段,根据所述三个阶段的输入轴角加速度对动力升档进行控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或者系统能够根据输入轴转速的变化,自动调节高档离合器油压,从而能自动协调好与低档离合器的动力搭接,并能获得良好的换档品质,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或系统不需要判断转矩相的结束时刻,使算法得到了简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换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升档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自动变速器主要包括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AT,机械无级变速器CVT,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及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四种类型,其中AT和DCT换档过程属于离合器到离合器换档,可以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档。自动变速器技术是传统内燃机车辆的关键技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近些年电动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电动汽车多档化可有效提高汽车性能。换档过程控制是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关键技术之一,换档过程可分为动力升档,非动力升档,动力降档及非动力降档四种工况,非动力升降档是指换档期间动力驱动装置基本没有功率输出的换档过程,对于非动力换档因为不需考虑动力转换的问题,所以控制起来比较容易。动力升降档是指驱动装置处于正常的驱动工况,即不发生动力中断的换档过程。动力升档过程是发生最多的换档过程,动力升档过程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换档品质及变速器的使用寿命,一直是换档过程控制研究的重点,并采用了很多控制方法。
动力升挡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快充油阶段、转矩相阶段、惯性相阶段和完全结合阶段。快充油阶段使液压油充满高档离合器液压腔,并消除离合器间隙,理想情况下快充油结束后离合器片刚好贴合而产生轻微的摩擦。快充油阶段之后进入转矩相阶段,转矩相是指输入转矩从低档离合器过渡到高档离合器,此阶段输出轴转矩有所下降,输入轴转速波动较小。之后进入惯性相阶段,此阶段低档离合器已完全分开,并通过高档离合器油压缓冲控制完成离合器主从动部分同步,此阶段输出轴转矩有所上升,转速下降。随后高档离合器油压达到最大完成结合。
以往动力升档控制方法的难点是转矩相阶段动力搭接方法及惯性相高档离合器油压缓冲控制,通常转矩相的控制采用使低档离合器油压等斜率下降,高档离合器油压等斜率上升的开环控制方法,当检测到输入轴转速下降作为转矩相结束的标志,之后低档离合器快速完全放油,并进入惯性相阶段。惯性相阶段采用转矩预估或离合器压力预估等方法的闭环控制方法。
在现有的控制方法中转矩相控制通常采用开环控制,适应性较差,高低档离合器动力搭接不良,容易出现低档离合器完全分开过早而造成动力损失,或低档离合器完全分开过迟而使高低档离合器发生干涉。另外,现有控制算法还需要判断转矩相的结束时刻,这也增加了算法的复杂性。
在现有的控制方法中惯性相控制通常采用转矩预估或离合器压力预估等方法进行闭环控制方法。这些算法由于依赖动力传动系统静态特性数据,使系统动态建模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且模型比较复杂,使算法不易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升档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提高换挡品质及减少换档过程动力损失,且不用严格区分转矩相和惯性相,使控制方法得到简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动力升档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输入轴角加速度的由正变负阶段、输入轴角加速度保持不变阶段和输入轴角加速度由负变零阶段;
通过高档离合器控制输入轴角速度进入输入轴角加速度由正变负阶段,获取输入轴角加速度由正变负阶段的高档离合器主从动转速差;
判断所述主从动转速差是否小于第一设定阈值,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大学,未经内蒙古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39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