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弹性耐撕裂中空硫化成型轮胎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83947.5 | 申请日: | 2018-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5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葛九敢;叶孙勇;黎广;赵正;费大壮;陶克军;葛磊;王闯;何国柱;时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世界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17/00 | 分类号: | C08L17/00;C08L91/00;C08L23/22;C08L9/00;C08L7/00;C08L9/06;C08K13/02;C08K3/36;C08K3/04;C08K3/22;C08K5/09;B29D30/06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侯晔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 模腔 轮胎 硫化成型 半模具 高弹性 耐撕裂 模芯 制备 生产工艺领域 复合促进剂 复合防老剂 复合硫化剂 传统轮胎 丁苯橡胶 复合橡胶 轮胎弹性 耐撕裂性 顺丁橡胶 天然橡胶 橡胶轮胎 再生橡胶 组分配方 环烷油 氧化锌 硬脂酸 重量份 树脂 硫化 发泡 耗能 加温 胶料 腔体 炭黑 生产工艺 加压 耗时 注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弹性耐撕裂中空硫化成型轮胎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橡胶轮胎生产工艺领域。本发明的轮胎的组分配方及其各自重量份为:复合橡胶28~39份,再生橡胶25~35份,丁苯橡胶2~5份,天然橡胶2~5份;顺丁橡胶4~8份,120树脂2~5份,炭黑7~12份,环烷油2~5份,硬脂酸0.3~0.7份,氧化锌1~3份,复合促进剂0.5~1.3份,复合防老剂1.0~2.5份,复合硫化剂0.7~2.1份,制得的轮胎弹性和耐撕裂性强,而且,在同一模腔内完成胶料的注射、中空、发泡和硫化工序,模腔包括上半模具、下半模具和模芯以及三者形成的腔体,模芯为模腔的中空奠定基础,解决了传统轮胎生产工艺的多次加压、加温以及耗能、耗时、成本高的一大弊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橡胶轮胎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弹性耐撕裂中空硫化成型轮胎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使用的轮胎从胎体结构上分两种:充气轮胎和免充气轮胎。充气轮胎按组成结构不同,又分为有内胎轮胎和无内胎轮胎两种,按胎体中帘线排列的方向可分为普通斜交胎、带束斜交胎和子午线轮胎。
现有技术的免充气轮胎制品中,轮胎的用料一般至少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SBS(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和SEBS(以聚苯乙烯为末端段,以聚丁二烯加氢得到的乙烯-丁烯共聚物为中间弹性嵌段的线性三嵌共聚物)的原料的塑料的物理化“结晶”体系;一种是以PU(聚氨酯)、RB(橡胶)等高分子材料为原料的化学反应法“交联”体系,两种体系均可以用熔融注射工艺进行注射成型。
两种体系虽然都广泛应用,但都存在相应的缺点:
第一种体系的SBS和SEBS材料价格高,遇高温易软化而耐撕裂性较差;
第二种体系中,轮胎的成型是在模具中先注射成长条状半成品,孔隙只能是直孔,然后再根据相应的规格截断后,转入硫化模具中进行硫化,成型和硫化要分开进行,虽然材料成本相对较低,但工艺成本较高,而且,硫化过程中,由于内部有孔隙,硫化过程难以保证整个半成品硫化均匀,成品动平衡效果较差,硫化后,孔隙内的高压气体在开模时还容易快速膨胀而爆炸,造成孔隙薄壁破裂而成为废品,工艺过程中,废品率较高;还需要说明的是,硫化是在专用硫化机进行,需对橡胶制品重新加压、加温,耗能、耗时、成本高,是橡胶制品工艺的一大弊病。
以上两种体系还存在同样的缺陷:孔洞分布在轮胎内或外部的不同地方,这样的结构造成轮胎承压大小不均匀,使得轮胎有不同的受力点,从而造成轮胎的动平衡不均匀,使用者会感受到颠簸,舒适度不好。而且孔洞会随使用时间的延长,并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塌陷的现象,耐撕裂性较差,从而缩短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经检索,公告号为CN103756025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排雪性半钢轿车轮胎用胎面胶,胎面胶的有效原料及重量份数比为:天然橡胶50份、丁苯橡胶20-30份、顺丁橡胶20-30份、聚二甲基硅氧烷30-40份、二硫代磷酸盐1-5份、氧化锌4-7份、硬脂酸2-4份、防焦剂CTP0.1-0.3份、微晶蜡2-6份、环烷烃5-8份、环烷酸钴1-2份和陶土2-5份。胎面胶处于轮胎的最外层,在轮胎的使用过程中,胎面胶首先经受风吹日晒,使得胎面胶逐渐老化而失去弹性,因此胎面胶的防老化和耐撕裂性也是胎面胶生产中的一大重点,而上述胎面胶原料的防老化效果和耐撕裂性较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世界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世界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39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